乡村文化振兴与文化供给侧改革Rural Cultural Revitalization and Cultural Supply-Side Reform
徐勇
摘要(Abstract):
乡村振兴的主体是人。人是有思想观念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呈现出城乡落差,农本价值解体。通过乡村文化振兴,赋予乡村生活以价值感、幸福感和快乐感,才能激发起人们愿意在乡村生活,并努力振兴乡村的活力和动力。在现阶段,农村文化领域的主要矛盾表现为农村人口日益增长的美好文化生活需要与供给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要加强农村文化供给侧改革,提高文化产品(服务)的供给质量和效率,形成健全的供给体系,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更加注重文化供给的可接受性,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实现文化领域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KeyWords): 乡村;文化振兴;供给侧改革
基金项目(Foundation):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基地重大项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农村发展的突出问题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6JJD810003)
作者(Author): 徐勇
DOI: 10.13658/j.cnki.sar.2018.05.016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将实证调查作为主要方法,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自1986开始的个案调查;二是自2006年开始的“百村观察计划”,对300个村庄5000个农户进行每年跟踪观察,为政策提供依据;三是自2015年开始的“深度中国调查”,为基础性调查,目的是建构中国理论。其中包括以传统社会形态为主要内容的分区域村庄调查。
- (2)费正清:《美国与中国》,张理京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版,第21页。
-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4页。
- (4)《列宁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264页。
- (1)邓大才等:《中国老年人的政治意识与行为》(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325页。
- (2)《发改委报告:文化消费带动旅游等相关产业发展》,《经济日报》2018年5月22日。
- (1)中共襄阳市委宣传部、襄阳市社会科学联合会编:《走向全面小康——襄阳市文化小康建设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181页。
- (2)邓大才等:《莫让农民“富了口袋,穷了脑袋”——全国20个省68个村庄1942户农民文化体育调查》,徐勇:《中国农村咨政报告》(2010年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505页。
-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9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