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研究、中国经验与介入
颜桂堤;
摘要(Abstract):
"文化研究"在中国的兴起,意味着中国人文知识界试图重新介入变化了的社会文化现实的一次努力和尝试。在"中国经验"这个独特的历史结构中,当代中国的各种新现象和新问题迫切需要我们作出有效的阐释、分析和批评,而"文化研究"则提供了解释这些新的社会现象的可能性。只有进入当代"中国经验"的历史纵深,才能深切阐释出中国版"文化研究"对当代中国历史的真正参与。本论文力图探索"文化研究"的理论旅行与文化景观,以及如何面对"中国经验"且介入当代中国大陆这个独特且复杂的社会版图之中等问题。
关键词(KeyWords): 文化研究;理论旅行;中国经验;介入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文化研究——理论旅行与本土化实践研究”(项目编号:14CZW007);; 福建省教育厅项目“中国经验视域中的文化研究”(项目编号:JB13048S)
作者(Authors): 颜桂堤;
DOI: 10.13658/j.cnki.sar.2016.01.006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王宁:《文化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文化研究》第1辑,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第77页。
- (2)这是澳大利亚人米格汉·莫里斯的描述。他根据格罗斯伯格、纳尔逊和特莱希勒编辑的《文化研究》(1992年)指出,这种描述表达了文化研究的流行程度,并指出了它的流行性。
- (3)陈光兴:《英国文化研究的系谱学》,见陈光兴、杨敏明编:《Cultural Studies:内爆麦当奴》,岛屿边缘杂志社(台北)1992年版,第7页。
- (4)谢少波、王逢振编:《文化研究访谈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14页。
- (5)中国知网提供了从1997至2013年“文化研究”的学术趋势,见下图:用户关注度(2013年2月-2014年2月)
- (6)由李陀主编、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大众文化批判丛书”,可以视为文化研究本土实践的第一批标本。本丛书出版了十种:《隐形书写---9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戴锦华著)、《双重视域---当代电子文化分析》(南帆著)、《在新的意识形态的笼罩下---90年代的文化与文学分析》(王晓明主编)、《书写文化英雄---世纪之交的文化研究》(戴锦华主编)、《上海酒吧---空间、消费与想象》(包亚明等著)、《倾斜的文学场---当代文学生产机制的市场化转型》(邵燕君著)、《崇高的暧昧---作为现代生活方式的休闲》(胡大平著)、《在角色与非角色之间---中国的青年文化》(陈映芳著)、《从娱乐行为到乌托邦冲动---金庸小说再解读》(宋伟杰著)、《救赎与消费---当代中国日常生活中的消费主义》(陈昕著)。
- (7)《文化研究》至今已经出版了15辑,每辑都围绕一个主题进行编辑。从2000年创刊开始,每年出版一辑,先后由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广西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等出版社出版,主要由陶东风和周宪主编。从2013年开始,刊物改版为季刊,一年出版四期,由首都师范大学文化研究中心和南京大学联合主办,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固定出版,《文化研究》的出版开始走上常态化道路。
- (8)“热风·研究坊”已出版:《传媒的幻象》《身份构建与物质生活》《神圣书写帝国》《大众传媒与上海认同》《形式的独奏》;“讲义与读本”出版:《中文世界的文化研究》《中国现代思想文选》《巨大灵魂的战栗》(即出);“热风·译丛”包括:《慢生活》与《全球左派的兴起》;“热风·思想论坛”包括:《当代东亚城市》《乡土中国与文化研究》《鲁迅与竹内好》《方法与个案》《巨变时代的思想与文化》《制造国民》《生活在后美国时代》《从首尔到墨尔本》;“当代观察”:《“城”长的烦恼》;“热风学术”已出版第1-7辑。
- (9)(10)[美]爱德华·W·萨义德:《旅行中的理论》,《世界·文本·批评家》,李自修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405、401页。
- (11)[英]大卫·摩利:《电视、观众与文化研究》,远流出版事业有限公司(台北),1995年版,第7页。
- (12)[美]爱德华·W·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22页。
- (13)刘小新:《文化研究的激进与暧昧---评李陀主编的“大众文化批评丛书”》,《文艺研究》2005年第7期。
- (14)[美]詹姆逊:《论“文化研究”》,见《快感:文化与政治》,王逢振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99页。
- (15)Cary Nelson,Paula Treichler,and Lawrence Grossberg,“Cultural Studies:An Introduction”,Cultural Studies,New York:Routledge,1992,pp.6,5.
- (16)鲁迅:《热风·随感五十四》,见《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60页。
- (17)(24)(26)南帆:《理论的紧张》,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93、93、93页。
- (18)中国经验,经常也被表述为“中国问题”。但“中国经验”与“中国体验”这两个概念不宜互用,周晓虹曾撰文《中国经验与中国体验:理解社会变迁的双重视角》对这两个概念进行辨析,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那些结构性或制度性的宏观变迁即所谓‘中国经验’只是这种变迁的一个侧面,变迁的另一个侧面是中国人民在此背景下发生的价值观和社会心态方面的微观变化,我们将这种微观变化或精神世界的嬗变称之为‘中国体验’。作为急速社会变迁的一种精神感悟,中国体验具有鲜明的边际性或两极化特征,具体表现为传统与现代的颉颃、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城市与乡村的对峙、东方与西方的冲突,以及积极与消极的共存。作为对一种独一无二的历史进程的精神感受,中国体验具有相当程度的普世价值:它既能为发展中国家和人民未来的精神嬗变提供借鉴与参照,也能够通过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理论图式,形成某些有关人类社会行为的一般律则。”
- (19)樊纲:《学习中国经验,加速中国改革》,《中国改革》2005年第6期;李培林:《东方现代化与中国经验》,《社会理论》2007年第1期;李培林:《现代性与中国经验》,《社会》2008年第3期;温铁军:《“中国经验”与“比较优势”》,《开放时代》2008年第2期。
- (20)冯海波、崔伟的《“中国模式”概念批判》(《前沿》2011年21期)对“中国模式”的概念缘起与发展进行了更为详实的梳理。新加坡国立大学郑永年教授在《中国模式经验与困惑》中提出从政治和经济方面来认识中国模式,就政治模式而言,“中国模式”指渐进式的、有阶段性的政治改革;就经济模式而言,“中国模式”是混合所有制经济模式;“中国模式”既不同于苏联模式,也不同于西方模式,它否定苏联的完全公有化模式,也否定西方的极端私有化模式,它是国际最先进经验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独特产物,不仅属于中国历史,也属于世界历史。郑永年:《中国模式:经验与困局》,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 (21)南帆:《经验、理论谱系与新型的可能》,《文艺争鸣》2011年第7期。
- (22)练暑生:《后革命时代的想象空间》,《读书》2007年第4期。
- (23)罗钢、刘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7页。
- (25)李陀:《失控与无名的文化现实》,见韩少功、蒋子丹主编:《失控与无名的文化现实》,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88-8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