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荫溥及其通货膨胀理论研究述评
刘慧宇;
摘要(Abstract):
杨荫溥是民国时期知名的金融专家,对通货膨胀理论做过较为系统和深入的研究。本文主要根据其本人民国时期著述及其他相关资料对其通货膨胀理论研究进行解析,尝试在学术史视角的比较中,进一步明确其通货膨胀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并予以历史评判和反思。
关键词(KeyWords): 杨荫溥;通货膨胀;理论
基金项目(Foundation):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金融现代化与民国时期福建经济发展”(项目编号:12YJAZH071)
作者(Authors): 刘慧宇;
DOI: 10.13658/j.cnki.sar.2016.06.017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杨氏为无锡望族,自明以来“累世儒素,已有三百年历史”,各世取得功名品弦者甚多,清末杨艺舫等子弟入李鸿章幕僚。杨宗濂、杨宗翰创办业勤纱厂,成为近代无锡民族资本业的先驱,杨家也逐渐发展成为与荣家、唐家相当的大资本集团。杨荫溥所宗的流芳声巷一支也是人才辈出,弟弟杨荫浏为近代宗教音乐研究的拓荒者;同辈中还包括中国第一位大学女校长杨荫榆,杨绛的父亲著名翻译家、文学家杨荫杭等,荣德生家族、钱钟书家族与杨家也通过姻亲关系相互联系。参见杨景熥:《近代无锡杨氏先人传记事略类稿》,无锡图书馆1991年版。冯丽蓉:《近代无锡六个资本集团与民族工业》,《江南文史》,1997年第5期。
- (2)秦金荣:《金融学家杨荫溥传略》,载政协江苏省无锡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无锡文史资料第26辑》,1992年版,第104-108页。
- (3)孙大权:《中国经济学的成长:中国经济学社研究1923-1953》,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470页。
- (4)抗战前十年的物价上涨属温和性的,以1930年为基期,1927年城市生产品物价指数为87.89,消费品物价指数为88.05,1937年的两指数分别为97.31和95.45,年均增长仅为1.01%。抗战爆发的初期,物价尚称稳定,1941年后,随着战前的进一步化,政府财政的财政赤字居高不下,通货膨胀已成灾难之势。1943年12月,整个后方的物价为1941年的10倍有余,钞票发行额为1941年的5倍。到抗战胜利前后,物价指数为1941年的100倍,1931年的227倍,通胀已到最恶劣之境地。参见王玉茹:《近代中国物价、工资和生活水平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8页。张公权著,杨志信译:《中国通货膨胀史1937-1949》,文史资料出版社1986年版,第38页。
- (5)(6)(8)(17)(18)(19)(20)(21)(22)杨荫溥:《通货膨胀》,载杨荫溥主编,《经济常识第一辑》,上海经济书局1935年版,第1、2、2、5、4、5、6、6、5页。
- (7)(9)杨荫溥讲、周克振记:《通货膨胀》,《新世界》第99期,1936年8月,第5-6、8页。
- (10)《美国白银政策对我国之影响》,载杨荫溥:《中国金融研究》,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283页。
- (11)相关内容参见曾康霖、刘锡良、繆明杨:《百年中国金融思想学说史(第一卷)》,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年版,第275页。黄宪章:《世界经济恐慌与中国货币》,《国立上海商学院院务半月刊》,1934年第23期。
- (12)但杨荫溥对征收银税最终是否能够阻止白银外流却存在怀疑。因为中国对外贸易的入超逐渐加大的现实决定了白银必然要对外输出,而是由中央银行或者外汇平市委员会集中输出还是由外商银行等自由输出,实际并无差别。参见防止白银外流之我见,载杨荫溥:《中国金融研究》,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296-297页。
- (13)《征收银税以后》,载杨荫溥:《中国金融研究》,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308页。
- (14)(15)杨荫溥:《吾国纸币之现状及其问题之探讨》,《经济学季刊》第5卷3期,1934年11月,第29页。
- (16)杨荫溥:《“银潮”中吾国纸币现状及其应变政策》,载吴小甫编:《中国货币问题丛论》,上海光明书局1936年版,第228-230页。
- (23)杨荫溥:《黄金运用问题总检讨》,《华声》第1卷第2期,1944年1月,第7-10页。
- (24)(25)(26)杨荫溥:《战后我国币制之整理问题》,《经济建设季刊》第2卷第2期,1943年10月,第24、25、28-30页。
- (27)杨荫溥:《新币制之瞻望》,《银行周报》第32卷36-37期,1948年9月,第8-10页。
- (28)(32)[美]马克·斯考森:《现代经济学的历程:大思想家的生平和思想》,马春文译,长春出版社2006年版,第394-395、310页。
- (29)[加]蒙代尔(Mundell,R.A.):《宏观经济学与国际货币史》,向松祚译,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版,第23页。
- (30)(31)(38)(40)[美]米尔顿·弗里德曼:《货币的祸害---货币史片段》,安佳译,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223、223、164-174、185页。
- (33)在“一战”结束的20世纪20年代早期,奥地利与德国一样经历着严重通货膨胀。国际联盟委员会被派往维也纳考察货币运行情况,委员们在奥地利官员的陪同下拜访了米塞斯,寻求结束严重通货膨胀的建议。米塞斯直率地回答:“午夜12点到这栋楼里等我,我告诉你们。”到午夜,米塞斯指着政府印钞厂日夜不停运作的机器说:“听到那噪音了吗,把它关掉。”(Hayek,1994,70),转引自[美]马克·斯考森:《现代经济学的历程:大思想家的生平和思想》,马春文译,长春出版社2006年版,第310页。
- (34)相关论述参见孟建华:《中国现代货币流通理论与实践》,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年版,第79-81页。谈敏、厉无畏主编:《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应用经济学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05-417页。钟祥财:《20世纪中国经济思想述论》,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版,第447页。
- (35)关于法币政策的实质,学者们有几种观点:外汇本位、管理通货、金本位、纸币本位、金汇兑本位、管理银本位等。谈敏、厉无畏主编:《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应用经济学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14-415页。
- (36)[美]阿瑟·恩·杨格:《一九二七至一九三七中国财政经济情况》,陈泽宪、陈霞飞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76页。
- (37)陈光甫认为,这些银行家对法币政策的保留意见受到日本媒体的影响。上海市档案馆编,邢建榕、李德培编:《陈光甫日记》,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第175页。
- (39)吴景平:《蒋介石与1935年法币政策的决策与实施》,《江海学刊》2011年第2期。
- (41)蔡志新:《孔祥熙否认通货膨胀的思想动机》,《山西师大学报》2008年第1期。
- (42)经济学家如马寅初、何廉、刘大钧,银行家如张嘉璈、陈光甫、钱新之等都承认40年代中期已经发生了严重的通胀,强调加以节制,但在具体的控制方法上则各有主张。如何廉重视对物价测度、物价指数的编制,强调以增加产品供给为主;宋子文、张嘉璈则赞成抛售资产和黄金直接回收货币;马寅初则较多地强调财政的量入为出和新税源的开辟。
- (43)《二十六年暑期庐山谈话会议讨论时财政问题》,载马寅初:《马寅初全集(第十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7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