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崛起与文化本真性:当代华语电影的国家形象建构The Rise of China and Cultural Authenticity:The Images of China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Cinema
周云龙;
摘要(Abstract):
感受主体与当下存在的想象关系,需要借助对往昔的建构。面对深度全球化、数字媒介化时代的人事全非,当代华语电影及其相关批评同样分享了这一思想原则。不约而同地努力追寻一个真实的、未被污染的、非拟像的"血肉中国"主体,作为民族文化再出发的原初起点,成为"中国崛起"时代华语电影构建国家形象的主要策略。然而,这个过程暗含着一个自反的权力运作过程:通过将旧事物排斥、放逐出某个共同体,以达到刻意遗忘历史,找到一个纯粹当下的目的;但只有已经存在的事物才能够被陌生化为"真实"的新起点,那么这里的"真实"就只能是一个幻象,因为它早已被历史因果律所消解,从来都无法独立于被刻意遗忘的历史而生成。
关键词(KeyWords): 当代华语电影;中国崛起;国家形象;文化本真性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地理大发现时代欧洲游记中的亚洲形象研究”(项目编号:15BWW011);; 2015年福建省教育厅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近代早期欧洲的亚洲知识状况研究”
作者(Authors): 周云龙;
DOI: 10.13658/j.cnki.sar.2016.05.024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吕频:《<金陵十三钗>,消费处女加消费妓女》,“网易”“女人频道”,2011年12月23日。
- (2)(9)(13)(14)(21)戴锦华主编:《光影之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6、17,21,18,23,19页。
- (3)(4)(7)(16)李恒基、杨远婴主编:《外国电影理论文选》,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643-644,640,644、653,643页。
- (5)(19)(41)Rey Chow,Entanglements,or Transmedial Thinking about Capture,Durham and London:Duke University Press,2012,pp.22-24,p.27,p.7.
- (6)(10)Walter Benjamin,“The Author as Producer”,in New Left Review,Issue 62,1970.
- (8)[德]汉娜·阿伦特编:《启迪:本雅明文选》,张旭东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260页。
- (11)孙柏:《摆渡的场景》,中国电影出版社2012年版,第191页。。
- (12)(24)Gilles Deleuze,Foucault,Minneapolis:Minnesota University Press,1988,p.67,p.43.
- (15)Edward W.Said,The world,the Text,and the Critic,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3,p.241,p.247.
- (17)(43)[德]布莱希特:《布莱希特论戏剧》,丁扬忠等译,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版,第17、89、120,62页。
- (18)(44)(46)[法]阿兰·巴迪欧:《世纪》,蓝江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65、57、55页。
- (20)周云龙:《西方的“中国崛起论”:话语传统与表述脉络》,《国外社会科学》2012年第6期。
- (22)Mary Louis Pratt,Imperial Eyes,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8,p.7.
- (23)[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刘北成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225页。
- (25)(26)Jacques Rancière,The Politics of Aesthetics,London and New York:Continuum,2004,p.12,p.12.
- (27)Paul De Man,“Literature History and Literature Modernity”,in Daedalus,Vol.99,No.2,Spring,1970.
- (28)(30)(31)《志云饭局》2007年第20集。
- (29)苏友贞:《当王子爱上女巫》,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53页。
- (32)马戎戎:《李安的色与戒》,《三联生活周刊》2007年第36期。
- (33)郑培凯主编:《<色·戒>的世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1页。
- (34)台湾大学张小虹亦提出该情节中暗隐的“召唤机制”,但和本文论析的侧重点不一样。笔者在阅读贺桂梅《女性文学与性别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283页)中的《亲密的敌人》部分时方才得知张小虹的观点。
- (35)“永恒之魅”系笔者译自《梅兰芳》的英文片名Forever Enthralled。
- (36)陈凯歌:《梅飞色舞》,凤凰出版社2009年版,第45、129页。
- (37)《陈凯歌谈梅兰芳》,《南方人物周刊》2008年第35期。
- (38)陈凯歌《梅飞色舞》附赠的电影海报上的文字。
- (39)(40)《一代宗师》的拍摄纪录片《宗师之路》。
- (41)Rey Chow,Primitive Passions,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5,.
- (42)[美]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陈清侨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468、455页。
- (45)王家新编选:《叶芝文集·卷一》,袁可嘉译,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150页。
- (47)[美]詹姆逊:《语言的牢笼》,钱佼汝等译,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第5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