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化与纠偏:网络谐音的多维审视Alienation and Correction: A Multidimensional Perspective of Internet Homophonic Buzzwords
陈世华;邓钰;
摘要(Abstract):
谐音作为一种亚文化风靡网络空间,其背后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文化、技术动因。在政治维度,规避政治风险,表达政治诉求;在经济维度,迎合眼球经济,追逐流量变现;在文化维度,糅合多姿文化,辅助情感表达;在技术维度,输入法刺激谐音生产,算法技术助推谐音变异。谐音的异化传播对语言形态、社会交往、理性思维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规范谐音传播应使其回归真实本位,丰盈价值内核;植根社会教化,明晰话语秩序;心怀善良正义,缔结人际和谐,提升审美趣味和家国情怀,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助力文化中国建设。
关键词(KeyWords): 网络谐音;政治经济学;异化;规范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新时代首都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提升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方法研究”(项目编号:2018A5331)
作者(Authors): 陈世华;邓钰;
DOI: 10.13658/j.cnki.sar.2022.06.016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刘晶:《赋权的想象还是精神的鸦片:青少年网络祈愿的表征与实质》,《东南学术》2021年第5期。
- (2)覃芹、邵笔柳:《融合传播中的沉浸式阅读:概念、价值和路径》,《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1期。
- (3)隋岩、唐忠敏:《网络叙事的生成机制及其群体传播的互文性》,《中国社会科学》2020年第10期。
- (4)邓晓芒:《人之镜》,作家出版社2016年版,第121页。
- (5)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何道宽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51-52页。
- (6)多米尼克·吴尔敦:《拯救传播》,刘昶、盖莲香译,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31页。
- (7)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意识形态研究》,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89页。
- (8)迈克尔·A.豪格、多米尼克·阿布拉姆斯:《社会认同过程》,高明华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90页。
- (9)埃里希·弗罗姆:《逃避自由》,刘林海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年版,第74页。
- (10)李泽厚:《美学三书》,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62页。
- (11)克里斯托弗·拉什:《自恋主义文化:心理危机时代的美国生活》,陈红雯、吕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年版,第118页。
- (12)诺曼·费尔克拉夫:《话语与社会变迁》,殷晓蓉译,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第41页。
- (13)黄铭、何宛怿:《“数字劳动”平台化的辩证分析》,《国外社会科学》2021年第2期。
- (14)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6-4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