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华侨华人宗教特征研究
刘素民
摘要(Abstract):
亚洲华侨华人宗教既有源于中华传统文化影响而呈现出来的中华性与当地性的融合汇通,同时也兼具在海外特定的自然、社会、人文环境中而生成的现代变异特征,因而从不同的空间和相异的文化境遇中诠释出既传统又现代的信仰符号,从而也传递出独特的多元文化共构的宽容与和谐气质,由此揭示出这项研究终将以开放于世界的宽容和谐精神承载中华传统、传承中华现代文明。
关键词(KeyWords): 华侨华人;宗教;特征;亚洲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中世纪意志自由的神圣与世俗之境”(项目批准号:20060390377);; 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托马斯阿奎那神学伦理学的‘人学’解读”(项目批准号:2006B056)成果
作者(Author): 刘素民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2]张禹东:《试论东南亚华人宗教的基本特质》,《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7年第4期。
- [3]中国大陆华侨华人研究的高峰期在1993-2000年,形成了以福建、北京、广东为主的核心作者群,高等院校仍是华侨华人研究的主要机构,研究主题以经济、社会、历史为主。见徐云:《从引文分析看大陆华侨华人研究》,《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7年第1期。华侨华人宗教研究包含于其中。
- [4][7]许永璋:《道教在东南亚的传播和演变》,《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 [5]周南京:《华侨华人百科全书:社区民俗卷》,中国华侨出版社。
- [6]吴文华:《东南亚华人和宗教》,《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88年第4期。
- [8]这时,世俗力量对社会政治和伦理的实际取的掌控就不得不打折扣。参阅刘小枫:《现代社会理论绪论》,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471、481页。
- [9]就民间信仰与宗教的关系问题来看,国内学界对二者关系的认识尚存在分歧。台湾、国外的人类学界与汉学界则一直以来都主张中国民间信仰与仪式形成一个系统的民间宗教体系。在此,笔者以为,把中国民间信仰与仪式看成一个系统化的民间宗教体系很有必要,它将有助于对民间信仰更系统、深入的研究。
- [10]15陈振群;《新马泰闽南乡亲民间信仰浅探》,陈国强主编:《福建侨乡民俗》,厦门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98、200页。
- 11徐朝旭:《论儒学对民间神明信仰的影响——以闽台民间神明信仰为例》,《宗教学研究》2007年第2期。
- 12林孝胜:《典型华族庙子玉皇殿》,林孝胜、张夏帏、柯木林、吴华、张清江、李奕志:《石叻古迹》,〔新加坡〕南洋学会出版,第117页。
- 13洪玉华:《宗教的融合——描东岸的妈祖和KAYSASAY》,《融合——菲律宾华人》,马尼拉:菲律宾华裔青年联合会编1990年,第236页;宋元模:《妈祖信仰在菲律宾的传播》,《莆田乡讯》1987年10月25日,福建省莆田县莆田乡讯社出版;李天锡:《试述华侨华人的女神崇拜》,《八桂侨刊》2001年第2期。
- 14李天锡:《华侨华人民间信仰的特点及其前景》,《世界宗教研究》1999年第1期。
- 16施雪琴:《东南亚华华人民间信仰中的‘郑和’崇拜》,《八桂桥刊》2006年第1期;谭志词:《越南会安‘唐人街’与关公庙》,《八桂侨刊》2005年第5期;郑一省:《华侨华人与当代闽粤侨乡的民俗活动》,《东南亚研究》2003年第6期。
- 17张禹东:《华侨华人传统宗教及其现代转化》,《华侨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 18Susan Budd,Sociology and Religion,Collier-Macmillan Publishers,1973,p.119.参阅张禹东:《华侨华人传统信仰的世俗化与非世俗化——以东南亚华侨华人为例的研究》,《宗教学研究》2004年第4期。
- 19郑文标、张禹东:《华人宗教与‘华人经济’的共同特征》,《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 20华人和本地人民之间经济差距仍然是使今天双方关系遭到阻挠和隐藏冲突的主要根源”,“在双方关系很紧张的那些地方,如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马来西亚的一些城市,种族差异的因素只是在经济差异使华人更加惹人注目的时候才产生作用”。王赓武:《东南亚与华人》,姚楠译,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7年版。
- 21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主张政教合一的原教旨主义在伊斯兰世界的影响力急速增长,东南亚穆斯林越来越多地要求政府推行更多的伊斯兰化政策,从而引发了华人的对抗情绪。马来西亚最大的反对党回教党提出建立回教国的主张,更激起华人的恐慌。相关研究参阅张禹东:《印度尼西亚全面同化政策下的华人宗教文化》,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
- 22鉴于1998年排华暴乱对印尼社会经济的损害,印尼政府逐渐解除对华人的各种限令。印尼总统瓦希德还于2000年2月18日宣布,正式承认孔教(儒教)为印尼合法宗教。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马来西亚主政者不断提倡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1995年马来亚大学举办回儒对话研讨会,曾是伊斯兰教激进分子的副首相安华莅临会议并致开幕词。近年来,马来西亚政府对华人政策日渐宽容,尤其在华文教育和宗教用地方面,部分满足了华人的诉求。参阅廖小建:《世纪之交马来西亚》,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第274-275页。相关研究参阅杨阳:《二战后印尼政府的华人政策与华人参政》,《东南学术》2003年第2期;陈秀荣:《近三十年印尼华人族群文化适应初探》,《人文地理》1999年9月;徐华炳:《探析印度尼西亚华人同化的阻碍因素和出路》,《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张禹东:《印度尼西亚全面同化政策下的华人宗教文化》,《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
- 23万晓宏:《文莱华人现状分析》,《东南亚研究》2004年第5期;庄国土:《“马来化、伊斯兰化和君主制度”下文莱华人的社会地位》,《东南亚研究》2003年第5期。
- 24庄国土:《文明冲突,抑或社会矛盾———略论二战以后东南亚华族与当地族群的关系》,《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 25[新加坡]Lau Kak En,Singapore Census of Population1990,Singapore:SNP Publishers Pte Ltd,1994.pp.2-6.
- 26宗教社会学家贝格尔认定西方社会中教会式的宗教性——在主要的基督教会传统内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活动——已经走向衰退亡,而与此同时,在欧洲,这一过程一般所采取的是一种在体制参与上逐渐衰退的形式,即人们越来越少地参加崇拜仪式和采用圣礼。而在美国,参加活动的人数却在增加,但其参与的动机与传统的动机大为不同——不再是出于对教会的忠诚和强烈希望从罪与地狱之火中获得拯救,而是或者出于为孩子提供道德教育和为家庭生活提供指南,或者出于为特定社区生活方式的尊重。社会学家卢克曼曾将欧洲和美国的这两种世俗化的类型分别称作外在的世俗化和内在的世俗化。贝格尔对此深表赞同。
- 27贝格尔:《天使的传言》,高师宁译,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1996年版,第14页。
- 28[新加坡]《联合早报》2001年11月8日。
- 29新加坡1990年的调查显示,在受过大专程度教育的华人中,佛教信奉者的比例为28.7%,比1980年增加了3个百分点。参阅:[新加坡]Lau Kak En,Singapore Census of Population1990,Singapore:SNP Publishers Pte Ltd,1994,pp.2-6.
- 30Rodney Stark and William Sims Bainbridge,The Future of Religion,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pp.1-2.
- 31三教会中佛教势力最大,会员以华人为主体。但是,这种想将不同宗教糅合在一起的设想脱离了实际,教徒们貌合神离,因而三教会进展缓慢。继任的该会领袖郑满安(Bhikku Ashin Jinarakkhita,通称阿信)也是佛教徒,后来离开了三教会,领导20世纪30年代的复兴佛教运动。参阅Salmon&D.Lombard,Klenteng Masyarakat Tionghoadi Jakarta,(《雅加达华人社会庙宇》),Jakarta,1985,pp.59-78.相关研究参阅黄昆章:《印尼华人的佛教信仰》,《东南亚纵横》2003年6月。
- 32贺圣达:《东南亚文化发展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469?477页。
- 33Eddie C.Y.Kuo,Jon S.T.Quah and Tong Chee Kiong,Religion and Religious Revivalismin Singapore,Report prepared for Ministry of Community Development,Singapore,1988,p24.
- 34近代以来,西方宗教从海路陆续进入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其中,基督教美以美会(1939年改称卫理公会)于1847年首次传入福州地区并很快传播开来。与此同时,在近代移民潮中,中国东南沿海大批贫苦民众纷纷出洋谋生,散布到世界各地,1900年,福建闽清县基督教徒黄乃裳(1849-1924年)游历南洋,与沙捞越王布洛克(Charles Brooke)签订开垦诗巫的合约后,在教会的帮助下,从闽清、古田、侯官、屏南、闽县、尤溪等地组织1118名乡人移民诗巫。其中,基督教徒占了三分之二,这些福州籍移民从1901年至1902年分三批抵达诗巫,这大概是中国历史上首次中国基督教徒的大规模向外移民活动。诗巫由此从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发展成今日人烟稠密、经济发达的现代化城市,因此诗巫也被称为“新福州”。
- 35张应龙:《马来西亚华人移民与基督宗教》,《中国宗教》2004年第2期。
- 36张禹东:《宽容:一种生存方式——以海外华侨华人的生存实践为例》,《哲学动态》2005年第11期。
- 371991年新加坡政府发表《共同价值观白皮书》,提出一套超越种族、宗教的共同价值观,主要内容有五项: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同舟共济;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如上价值观虽冠以“亚洲价值观”之名,但足以见证儒家文化的深刻烙印。
- 38徐云:《从引文分析看大陆华侨华人研究》,《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7年第1期。
- 39朱峰:《殖民地处境下的华人基督教——以近代东南亚华人社会为例》,《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 40C.K.Yang,Religion in Chinese Society:A Study of Contemporary Social Function of Religion and some of Their Historical Factors,the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1961,pp.29-30.
- 41宗教社会学中一种极其注重宗教的社会功能的重要的理论范式。它在20世纪后半叶发展出来的理论形式则被称做结构——功能论,尽管这一理论范式的两大代表人物帕森斯与莫顿都非常讨厌这一概念。在功能论看来,宗教作为一种社会建制或制度,或作为一种制度化的社会行为,也对社会履行着一些非常重要的功能。托玛斯.奥戴:《宗教社会学》,刘润中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6-7页。
- 42即对社会进行结构分析、也就是反叛对社会进行单纯的功能分析的理论结果。
- 43Merton,Social Theory and Social Structure,the Free Press,1968,p.107.
- 44马德琳等:《宗教:一种文化现象》,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