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刻石活动特点及其心理剖析An Analysis of Characteristics of Su Shi's Stone Carving Activities and His Psychological Features
王星
摘要(Abstract):
苏轼石刻,前期重诗赋和记文,后期更重碑铭。重诗赋记文是欲以之振起斯文,重碑铭是欲借碑来发表政见。苏轼由重诗赋到重碑铭,标志着从文章太守到元祐大臣的身份转变,是苏轼由"尽忠于朝"到"无负吏民"的思想与心态转变的结果。苏轼黄州独爱刻《海棠诗》、定州尤赏《中山松醪赋》石刻,都有着特别的心理原因,对这些苏轼所钟爱的刻石作品及其刻石情况进行分析,可以窥见苏轼人生与思想的转折,有助于我们从传播媒体的运用角度,加深对苏轼内心世界的理解和把握。
关键词(KeyWords): 苏轼;石刻;苏轼刻石心态;苏轼创作历程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宋代石刻功能的多元透视与文学个案研究”(项目编号:12BZW038)
作者(Author): 王星
DOI: 10.13658/j.cnki.sar.2019.01.021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李之亮点校:《宋史全文》,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625页。
- (2)本文所谓“苏轼石刻”乃狭义上的概念,仅指宋代苏轼书丹或主持刻石的本人或他人作品,以及由他人刻石的苏轼作品。
- (3)王星、王兆鹏:《苏轼诗词类作品石刻的数量统计与分析》,《长江学术》2012年第3期;王星:《苏轼题名、题字及文类石刻作品数量统计与分析》,《湖北大学学报》2013年第3期。
- (1)苏轼:《苏轼文集》,岳麓书社2000年版,第221-222页,以下《苏轼文集》版本同。超然台是苏轼“增葺”密州城西北城墙上的“废台”(即北台)而成。其弟苏辙依据《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之意,命名为超然台,并作有《超然台赋》,其后苏轼向师友广征超然台诗文。
- (2)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证》卷一百四,国家图书馆善本金石组编:《宋代石刻文献全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版,第1册,第342页;苏轼:《苏轼诗集》,王文诰、冯应榴辑注,台北学海出版社版1983年初版、1985年再版,第604-605页。本文所引苏轼诗均出自该《苏轼诗集》。
- (3)(5)苏轼:《苏轼诗集》,第602、606-607页。
- (4)赵令畤:《侯鲭录》,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50页。赵以此诗黄州作,误。
- (6)苏轼:《苏轼文集》,第377页,《与司马温公》书云:“春末,景仁丈自洛还,复辱赐教,副以《超然》雄篇,喜抃累日。”苏集中有《和潞公超然台收韵》诗一首,可知司马光、文彦博皆有和诗。
- (1)(5)苏轼:《与文与可》,《苏轼文集》,第376、386页。
- (2)张耒:《张耒集》,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5页。
- (3)苏轼:《书文与可〈超然台赋〉后》,《苏轼文集》,第743页。
- (4)苏轼:《书李邦直〈超然台赋〉后》,《苏轼文集》,第743页。
- (6)周义敢、程自信、周雷校注:《秦观集编年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664页。
- (7)吴子良:《荆溪林下偶谈》卷三《东坡享文人之至乐》,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 (1)如《陈师道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中即有《和魏衍元夜同登黄楼》《次韵应物有叹黄楼》《雪后黄楼寄负山居士》《黄楼》等诗。
- (2)苏轼:《答张文潜书》,《苏轼文集》,第496页。
- (3)黄庭坚:《黄庭坚全集》,刘琳、李勇先、王蓉贵点校,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592页。
- (4)傅璇琮等:《全宋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1901页。
- (1)(6)苏轼:《宸奎阁碑》,《苏轼文集》,第1263、782页。
- (2)苏轼:《试馆职策问》之一,《苏轼文集》,第1453页。
- (3)苏轼:《上清储祥宫碑》,《苏轼文集》,第1270-1271页。
- (4)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刘德权、李剑雄点校,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8页。
- (5)参见《苏轼诗集》第2631页,《沿流馆中得二绝句》后清人查慎行按语。
- (7)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苏轼文集》,第1273页。
- (8)富大用、祝渊撰:《新编古今事文类聚》前集卷六十,株式会社出版社1989年版,第635页。
- (1)费衮:《梁溪漫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37-38页。
- (2)王水照、朱刚《苏轼评传》认为,苏轼不仅是文学家,更是思想家和政治家,苏轼前期“尽忠于朝”,期望有机会施展其抱负,后期已不再寄望朝廷,转而勇于为义,力求“无负吏民”。(参王水照、朱刚:《苏轼评传》,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18-405页。)绍圣元年(1094),苏轼被贬定州,不及一月又调任英州,未到贬所,复官降一级,惠州安置。苏轼在从定州赴英州途中有《过汤阴市得豌豆大麦粥示三儿子》诗:“漂零竟何适,浩荡寄此身。争劝加餐食,实无负吏民。”可见此时苏轼对自身处境已不甚为意,而“无负吏民”的处事原则更为坚定,这一思想转变与成长的轨迹是苏轼自己都有清醒认识的。
- (3)苏轼:《记游定惠院》,《苏轼文集》,第254页。
- (4)胡仔:《渔隐丛话前集》,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93页。
- (5)孙承泽:《庚子销夏记》卷七《苏子瞻海棠诗断石》,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 (1)苏洵:《嘉祐集》,曾枣庄、金成礼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353页。
- (2)苏轼:《苏轼文集》,第420页。
- (3)苏轼:《中山松醪赋》,《苏轼文集》,第893-894页。
- (4)王世贞:《弇州四部稿》续稿卷一百六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 (5)《苏轼文集》第778页《书〈松醪赋〉后》云:“录本以授思仲,使面授传正,且祝深藏之。”第586页《与陈季常》云:“在定日作《松醪赋》一首,今写寄择等。”第587页《与程正辅》其二云:“向在中山,创作松醪,有一赋,闲录呈,以发一笑也。”第577页《与钱济明》云:“无以为报,亲书《松醪》一赋为信。”足见苏轼对此赋之宝爱。
- (1)黄庭坚:《黄庭坚全集》,第2287页。
- (2)朱弁:《曲洧旧闻》卷五,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154页。
- (3)苏轼:《苏轼诗集》,第2003页。
- (4)李廌:《师友谈记》,孔凡礼点校,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3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