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以来台湾回忆叙述中的历史构图与认同测绘
陈舒劼;
摘要(Abstract):
新世纪以来台湾文学的回忆叙述,受到了叙述者个体独特经验与当代语境的对话,以及由此而生的问题意识与认同期待等诸多叙述动力的推动。这批回忆叙述的"再分说"对历史结构性变动的把握和描绘,较多地通过普通人物的美学形象、情感诉求和际遇命运来呈现。在见证或纪念、补充与挽救、讨论或分析等叙述方式的作用下,这批回忆叙述以不同的角度介入当代台湾的认同问题,提供了重返历史现场、克服身份认同隐痛的契机。与此同时,也有部分回忆叙述以伪饰和割裂历史事实的方式,试图制造认同的分裂。
关键词(KeyWords): 台湾文学;回忆叙述;认同
基金项目(Foundation): 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台湾青年认知建构研究”(项目编号:FJ2015TWA024)
作者(Authors): 陈舒劼;
DOI: 10.13658/j.cnki.sar.2016.06.023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孙康宜:《走出白色恐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版,《新版自序》第2页。
- (2)(35)王鼎钧:《昨天的云;回忆录四部曲之一》,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版,《小序》第2页。
- (3)(38)(39)龙应台:《大江大海一九四九》,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2009年版,第431、424、402页。
- (4)(6)(11)(22)王鼎钧:《关山夺路:回忆录四部曲之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版,第269-270,269、276,272,270页。
- (5)(27)杨渡:《一百年漂泊:台湾的故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年版,第524、524页。
- (7)(14)(33)亮轩:《飘零一家:从大陆到台湾的父子残局》,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2、7、55页。
- (8)[法]罗兰·巴尔特:《历史的话语》,李幼蒸译,[英]汤因比等著、张文杰编《历史的话语:现代西方历史哲学译文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22、124页。
- (9)[荷]克里斯·洛伦茨:《从历史到记忆:近代史学的时空架构与记忆研究的兴起》,张文涛译,《山东社会科学》2012年第9期。
- (10)汪晖:《两岸历史中的失踪者》,载自蓝博洲:《台共党人的悲歌》,中信出版社2014年版,第31页。
- (12)张大春:《聆听父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37-238页。
- (13)“历史的无关”是赵刚对“台社”知识状况核心特征的批评,指将现象/议题的历史源流进行“经验主义”式切割以及空间尺度高度的压缩。宽泛地理解,“历史的无关”即是指对历史的有意抛弃与剪裁。参见赵刚:《台社是太阳花的尖兵吗?──给台社的一封公开信》,http://www.cul-studies.com/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39&id=1621.
- (15)顾玉玲:《以善意的容器,包容对待异己外来者》,吴锦勋《台湾,请听我说》,华夏出版社2014年版,第222页。
- (16)许纪霖:《大我的消解:现代中国个人主义思潮的变迁》,许纪霖、宋宏编《现代中国思想的核心观念》,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226页。
- (17)(18)(26)赵刚:《序言:读杨渡新作〈一百年漂泊〉》,杨渡《一百年漂泊:台湾的故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年版,第3、2、13-14页。
- (19)郑鸿生:《寻找大范男孩》,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版,《“郑鸿生作品”前言》第18页。
- (20)王鼎钧:《文学江湖:回忆录四部曲之四》,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版,《代自序:有关〈文学江湖〉的问答》第6页。
- (21)齐邦媛:《巨流河》,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版,《序》第5页。
- (23)赵静蓉:《文化记忆与身份认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年版,第3页。
- (24)[德]哈拉尔德·韦尔策:《社会记忆》,哈拉尔德·韦尔策编《社会记忆:历史、回忆、传承》,季斌、王立君、白锡堃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页。
- (25)施叔青:《三世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版,第53页。
- (28)[美]C·赖特·米尔斯:《社会学的想像力》,陈强、张永强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4-5页。
- (29)(30)赵刚:《以“方法论中国人”超克分断体制》,《台湾社会研究季刊》第74期(2009年6月)。
- (31)[德]简·奥斯曼:《集体记忆与文化身份》,http://www.cssn.cn/mzx/jjst/201310/t20131025_564633.shtml.
- (32)[以]阿维夏伊·玛格利特:《记忆的伦理》,贺海仁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8页。
- (34)(40)郑鸿生:《青春之歌:追忆一九七〇年代台湾左翼青年的一段如火年华》,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版,第11、389-390页。
- (36)郑鸿生:《台湾人如何再作中国人---超克分断体制下的身份难题》,《台湾社会研究季刊》第74期(2009年6月)。
- (37)“见证叙述在形式特征之外,必须有实际叙述人和第一人称叙述者之间的真实一致,这种真实一致是不允许虚构的。”徐贲:《人以什么理由来记忆》,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版,第25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