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与“善”二分的诠释——试比较戴震与朱子语言逻辑进路的异同An Interpretation on the Dichotomy of the “Nature” and the “Goodness”——A Comparison of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Linguistic and Logical Approaches between Dai Zhen and Zhu Zi
陈双珠
摘要(Abstract):
戴震《原善》是以对"善"的诠释为起点而展开的论述,总其"释善"的逻辑约分为善之目、善之起点、善之境界、善之趋向四个层次,具有很强的逻辑性。相比朱子对"善"的诠释,二者在思想和思路上都有明显的不同。戴震对朱子的诠释有继承的部分,但二者在思想立场又迥然相异,戴震将朱子思想"形上"的部分进行取消,而只取其"形下"部分,戴震的诠释更关注于形下的现实世界,且诠释的语言注重一定的逻辑性和思辨性,代表了中国近代哲学的转型和思维发展的水平。
关键词(KeyWords): 善;仁义礼智;道性教;顺信常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陈双珠
DOI: 10.13658/j.cnki.sar.2019.01.017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李开将戴震透过语言来思考哲学问题的新哲学形态称之“语言解释哲学”,这一语言解释哲学可以分成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词义诠释,第二层次是哲学释义。参见李开:《戴震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88页。
- (2)戴震撰,杨应芹、诸伟奇主编:《东原文集》卷九,《戴震全书》(第六册),黄山书社2009年版,第368页。
- (1)(2)(5)(6)(7)(10)黎靖德编:《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434、2513、92、67、67、2440页。
- (3)(4)(8)戴震:《孟子字义疏证》,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61、72、62页。
- (9)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页。
- (11)以“天地生物之心”释仁其实是朱子继承于伊川,朱子在《语类》中曾多次引用其语进行阐释,但朱子落脚点还在于“理”上,而不是“生物”,他说:“要识仁之意思,是一个浑然温和之气,其气则天地阳春之气,其理则天地生物之心。”黎靖德编:《朱子语类》,第111页。
- (12)(13)朱熹撰,严佐之、朱杰人主编:《朱子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1408、3279页。
- (14)陈来指出,“天地以生物为心”的命题,更加突出了仁的宇宙论意义。在伦理学上,朱子以“爱”论仁,反对以“公”表现出独立小程的倾向。参见陈来:《仁学本体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版,第310-312页。
- (1)(3)(4)(6)(7)(8)黎靖德编:《朱子语类》,第101、2527、99、1423、1290、109页。
- (2)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第52页。
- (5)戴震:《孟子字义疏证》,第63页。
- (1)(2)(3)(4)(5)(6)戴震:《孟子字义疏证》,第61、176、62-63、63、63、72页。
- (7)黎靖德编:《朱子语类》,第83页。
- (1)(2)(6)戴震:《孟子字义疏证》,第74、75、61页。
- (3)戴震上文说“通天下之德,智也”。笔者认为遵循戴震前“通天下之欲”的表述,此处“通天下之德”实应是“通天下之觉”。“德”字乃误。
- (4)在朱子那里,“欲”虽然从感情色彩上看偏向负面,但朱子并不认为“欲”都是不好的,他对欲作了区分:“心如水,性犹水之静,情则水之流,欲则水之波澜,但波澜有好底,有不好底之好底。欲之好底,如‘我欲仁’之类;不好底则一向奔驰出去,若波涛翻浪;大段不好底欲则灭却天理,如水之壅决,无所不害。”可见,在朱子那里,“不好底欲”的特点就是容易泛滥,以致影响天理,所以危害极大。详见黎靖德编:《朱子语类》,第93-94页。
- (5)朱子此处,实是对明道《定性书》中“大率患在于自私而用智。自私则不能以有为为应迹,用智则不能以明觉为自然”的肯定。详见黎靖德编:《朱子语类》,第2441页。
- (1)(5)戴震:《孟子字义疏证》,第65、65页。
- (2)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第17页。
- (3)赵金刚:《朱子论“命”》,《中国哲学史》2015年第3期。
- (4)(6)(7)(8)黎靖德编:《朱子语类》,第82、1491、1491、1492页。
- (1)(2)(3)(5)(6)戴震:《孟子字义疏证》,第63、63、63、63、63页。
- (4)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第17页。
- (1)黎靖德编:《朱子语类》,第1256页。
- (2)唐君毅:《中国哲学原论·原性篇》,台湾学生书局(台北)1989年版,第358页。
- (3)(4)戴震:《孟子字义疏证》,第61、6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