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色消费估算与居民消费率Grey Consumption Estimation and Resident Consumption Rate
李文溥,陈婷婷
摘要(Abstract):
灰色消费是一种通过权力支配由公款开支而实现的违规个人消费,是一种个人对公共资源、企业资源的非法侵占。规模庞大的灰色消费甚至导致了我国官方统计的居民消费率失真。通过构建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月度数据的ARIMA模型,间接推算我国公款消费规模,估算公车私用消费规模,发现我国的灰色消费规模曾约占GDP的4%。据此对我国居民消费率进行修正,修正后的居民消费率比现有官方统计的居民消费率约高2%—4%。再综合此前研究可以发现,中国居民消费率远远低于中高收入经济体平均水平的说法可能不能成立。
关键词(KeyWords): 灰色消费;估算;居民消费率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需求结构转换背景下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研究”(项目编号:15ZDC011);; 教育部专项课题“我国经济发展动力变革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8JF097)
作者(Author): 李文溥,陈婷婷
DOI: 10.13658/j.cnki.sar.2019.01.009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高敏雪:《隐性收入对当前中国居民消费率低估的影响机理---基于国民经济核算原理和实务的探讨》,《统计研究》2014年第7期。
- 梁其翔、龙志和:《关于中国居民消费率偏低的实证研究》,《上海经济研究》2016年第4期。
- 李文溥、陈永杰:《中国人口城市化水平与结构偏差》,《中国人口科学》2001年第5期。
- 李文溥、陈婷婷:《自有住房服务消费重估与中国居民消费率修正》,《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8年第3期。
- 李文溥、李昊:《利率管制与居民财产收入占比下降》,《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年第6期。
- 李文溥、李昊:《中国居民的财产收入状况分析---中、美、日的比较研究》,《财贸经济》2016年第8期。
- 王秋石、王一新:《中国居民消费率真的这么低么---中国真实居民消费率研究与估算》,《经济学家》2013年第8期。
- 汪庆希:《不堪重负的公车》,《中国监察》2000年第3期。
- 朱天、张军:《中国的消费率被低估了多少?》,《经济学报》2014年第2期。
- Cai H B,et al.Eat,Drink,Firms,Government:An Investigation of Corruption from the Entertainment and Travel Costs of Chinese Firms.The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54(1):55-78.
- (1)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历年数据计算而得,因为2007年我国财政收支科目实施了较大改革,财政支出口径变化很大,与往年数据不具有可比性。
- (2)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出版的《政府财政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计算而得。
- (3)此系笔者调研时,该市车改部门负责人告知的数据。
- (4)数据来自中国烹饪协会发布的《2013年度中国餐饮百强企业分析报告》。
- (5)数据来自中国旅游饭店业协会发布的《2013年上半年星级饭店经营情况报告》。
- (6)数据来自中国奢侈品协会发布的《2013年中国奢侈品市场消费数据》。
- (1)在调研中,某设区市的车改部门负责人告诉笔者:一年一辆车哪里可能报废24个轮胎呢?这些轮胎其实都是被人给吃掉了啊。全市的公车一年车均维修费用13万,等于不到两年将全市的公车的所有部件换过一遍,这可能吗?
- (1)根据某省统计局调查,一辆公车一年的费用在15万元至20万元之间; 2007年中纪委、公安部、监察部、审计署关于公车使用情况的调查报告显示,一辆公车一年开支(不包括司机工资开支,包括汽油费、保养维修费、保险、折旧等)6万元至10万元,若加上司机工资、福利,领导和司机私用,大概在15万元以上,本文取15万元,这是较保守的估计。我们的调查是,某市公车仅维修费就达到了13万元/辆/年。
- (1)假定公车私用总费用全部为政府或企业时,按照国民经济平衡核算原理,分别计算出修正前后的消费率数据,与假定政府和企业各占一半时的情形对比,计算出的结果相差无几,因此本文假定二者各占一半。
- (1)以2004年为例,修正后的中国居民消费率与中高收入经济体的差距不到2%,这几乎是在正常偏差范围内。之后的逐渐扩大,显然是另有原因的。当然,这里认为中国的居民消费率并不低于相近人均收入水平的国家,是建立在既有收入分配结构的基础上,但是,中国的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居民的收入占比偏低,基尼系数过大,也会影响到居民消费率。笔者在《利率管制与居民财产收入占比下降》(《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年第6期)、《中国居民的财产收入状况分析》(《财贸经济》2016年第8期)等文中讨论了这一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