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与伦理分裂的实践批判
陈忠
摘要(Abstract):
本文立足于马克思科学实践观,以交往实践的三个层次(利益、意义、规则)为基础,反思了经济与伦理关系及其冲突的本质,批驳了经济与伦理分裂论,探索了主体在经济伦理冲突中的实践选择。认为:经济与伦理的关系是主体间利益关系、意义关系与规则关系的整合。实践方式的分化及其多样并存是经济与伦理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经济与伦理的冲突是多极主体在实践方式、利益、意义、规则等方面冲突的整合。加快发展、提升综合实力,是中国传统文化在人类普遍伦理中占有相应文化份额的基础与前提。
关键词(KeyWords): 经济;伦理;主体;实践;发展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陈忠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即使是福利经济学、伦理经济学,也离不开财富的增长这个基础。正如马克思所论断,“物的依赖”是历史在这个阶段的必然特点。参阅《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4页。
- (2)参阅叶航:《经济学家视野中的人类道德———现状·假设·模型》,《学术月刊》2001年第2期;樊浩:《伦理—经济的生态复归》,《江海学刊》2001年第五期。
- (3)认识一种理论必须结合实践。近代特别是二战以来,国际间的竞争日益表现为综合国力与社会财富的竞争,人们日益认识到解决众多社会矛盾、社会问题的一个重要基础是增加社会总财富,增长式发展成为大多数国家的自觉选择。(增长不等于发展,增长侧于纯经济指标,而发展则是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进步,人、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发展总是由不平衡发展走向平衡发展,增长式发展虽然有其理论缺陷,但在特定历史阶段、历史时空下却有其合理性与历史必然性。参阅任平、陈忠:《当代发展观念的演变及发展趋势》,《教学与研究》1997年第六期。)主张把“蛋糕做大”、“以经济增长解决伦理问题”、“先求效率再求公平”的经济理论,无疑产生于并顺应了这种社会需求与发展主题。目前,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仍面临着经济增长不足对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这也是为何以财富为核心的西方经济学在世界上仍有市场的根本实践原因。随着后工业社会的来临,随着西方发达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社会结构的转换,可持续发展、发展安全等整体性、全球性问题的凸现,整体主义伦理观逐渐引起西方经济学者的注意,并成为西方经济学改造自身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西方经济学对市场失灵的反思,对市场与政府关系的重新认识,福利经济学、制度经济学、伦理经济学等的逐渐兴起与发展,都说明西方经济学正在发生伦理基础转换。我国的发展主题与现代西方发达国家不同,后工业社会对我国来说,还只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不是实践问题。我国正处在市场经济的培育、发展、完善阶段,个体缺少活力,个体能力发展的不充分,严重制约着我国的发展。在经济问题与伦理问题的关系中,我们更亟需解决经济发展问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发展不动摇”,是我们相当长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发展优先,兼顾公平”、“大力发展私营个体经济”是我国基本的发展战略。所以,当我国的一些学者抽象地批判西方经济学分裂经济与伦理,反而显露出自己的脱离实践和理论不深入了。
- (4)我并不一般地反对建构、发展“经济伦理学”或“伦理经济学”,而是认为当一种理论建构脱离了对现实的把握、脱离实践时,就变得毫无意义了。
- (5)参阅樊浩:《伦理———经济的生态复归》,载《江海学刊》2001年第五期。
- (6)海德格尔认为“历史性问题的处所……不可在作为历史科学的历史中寻找。”“历史如何能够成为历史学的可能对象,这只有从历史事件的存在方式,从历史性以及这种历史性根植在时间性中的情况才能得到回答。”(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三联书店1999年第二版,第425页。)
-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4页。
- (8)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三联书店1999年第二版,第425页。
- (9)关于马克思的“实践反思法”,参阅陈忠:《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反思》,载《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第5期。
- 10任平教授将交往实践结构概括为“主体———客体———主体”,参阅任平:《交往实践与主体际》,苏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 11体间最自然发生的关系是血缘关系,这是人最无法超越的关系。这种关系无疑对主体其它社会交往具有巨大影响。自然发生的血缘关系与社会性的利益、意义、规则关系在现实生活中交织在一起。经济、伦理与血缘、家庭、宗族等的关系,可以另作专题来研究,本文没有涉及。但无疑,在以血缘为纽带、涉及更多情感因素的家庭关系中也包括自觉或不自觉的利益、意义与规则内容。
- 12主体既指“个体”也指“个体群”(如社会、阶层、阶级、民族、国家等),所以,从主体这个角度我们又可以把交往分为三类:“个体———中介———个体”、“个体———中介———个体群”和“个体群———中介———个体群”。人与社会的本质统一性,决定这三类交往在本质上的相同,都可以抽象为“主体———中介———主体”。由于这三种交往在本质上的统一性,也是为了论述的简明,本文在行文中没有将主体再划分为个体与个体群。但本文对主体间关系及主体实践选择的认识无疑都针对并适用于这三类交往。
- 13马克思认为“我们首先应当确定的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2页。)
- 1415《经济秩序理论与伦理学》,第4、5页。转引自王晓升:《经济和伦理分裂———意义和后果》,《经济科学战线》2001年第2期。
- 16从规则的辩证结构看,经济规则与伦理规则都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关于经济规则,马克斯·韦伯认为合理的经济行为是“形式上的合理”与“实质上的合理”的统一,“一种经济行为形式上的合理应该称之为它在技术上可能的计算和由它真正应用的计算的程度。相反,实质上的合理,应该是指通过一种以经济为取向的社会行为的方式,从曾经、正在或可能赖以观察的某些(不管方式如何)价值的基本要求的立场看,允许用货物供应现存的人的群体(不管其界限如何)的程度。”(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06—107页。)“形式上的合理”是技术的合理,合规律性,实质上的合理是主体向度的合理,合目的性。“形式上的合理”与“实质上的合理”的统一,也就是经济规则合理性结构中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伦理规则也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如康德认为,“在目的国度中,人就是目的本身,那就是说,没有人(甚至于神)可以把他单单用作手段,他自己总永远是一个目的。”(康德:《实践理性批判》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34页。)伦理的合目的性,也就是合乎人的主体尺度,“人就是目的本身”。同时伦理又具有合规律性,也就是合乎客观尺度,“服从某种确定的自然计划”。(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2页。)而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最终统一于理性。
- 1718参阅《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4页。
- 19从个体角度讲,经济与伦理的冲突也可能以个体内心不同经济观的冲突或不同伦理观的冲突等形成存在,如某人内心“利他观”与“利己观”的冲突。但这种个人内心观念冲突在本质决定于从属于主体间的冲突,是主体间冲突的一种特殊反映。
- 20关于这个问题,请参阅萨缪尔森、斯蒂格利茨等人的经济学著作。在讨论经济全球或其它问题时,我国哲学界有似乎一个不足:不太关心有关的经济学知识。这种缺失可能会造成一些理论失误。
- 21我并不一般反对对传统文化命运进行这种反思,而是认为实践与发展对我国来说更为迫切。关于文化乡愁,请参阅万俊人:《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