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再生、艺术介入与空间重构——台北“城市意象”的实践脉络
林秀琴;
摘要(Abstract):
都市人文空间重构是当今城市创新创意发展中的重要议题。以人文艺术引领城市再生是台北打造"国际性城市"或"全球城市"进程中的核心精神,它包括了三个重要的实践维度,一是从"都市更新"到"都市再生"的空间重构理念的转变,二是通过经营国际性的艺术平台来寻求与国际艺术场域的联结,三是以设计为焦点推进台北城市意象的塑造。这些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就,实现了城市发展与人文发展的互动、共生。
关键词(KeyWords): 都市更新;都市再生;介入;空间;城市意象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s): 林秀琴;
DOI: 10.13658/j.cnki.sar.2016.06.022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陈华志:《都市艺文空间发展研究---以台北市空间再利用为例》,东海大学建筑系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
- (2)台湾地区文化行政部门:《2011年公共艺术年鉴》,台北“财团法人帝门艺术教育基金会”2012年出版。
- (3)柯惠晴:《都市文化空间政策:台北市都市再生引发的另一种艺术介入形式》,台湾艺术大学艺术管理与文化政策研究所2013年硕士学位论文。
- (4)台湾地区文化行政部门:《台湾生活美学运动》。
- (5)台北双年展网站:http://www.taipeibiennial.org.
- (6)赵嘉华:《1998-2008台北双年展策展论述脉络之研究》,高雄师范大学美术学系2010年硕士论文。
- (7)第十届台北双年展网站:http://www.taipeifestival.org/content.aspx·FWeb ID=1&subid=9
- (8)“财团法人台北市文化基金化中”:《财团法人台北市文化基金会捐助及组织章程》,http://www.taipeiculture.org/Content/Content.aspx?id=7169
- (9)艺穗节最早发端于英国,1947年的爱丁堡艺穗节(The Edinburgh Festival Fringe)被视为艺穗节的滥觞,Fringe一词意为“边缘的、外围的”,作为名词也用以指称“稻穗”,故称“艺穗节”,主张独立艺术、原创精神和实验性。
- (10)[美]凯文·林奇:《城市意象》,方益萍、何晓军译,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2-6页。
- (11)周呈奇、冯扬:《ECFA时期两岸研发设计业合作探讨》,《福建论坛》2012年第4期。
- (12)台北“世界设计之都”网站:http://wdc2016.taipei/design-ecology/
- (13)国际设计联盟(IDA)由国际工业设计社团协会(Icsid)、国际平面设计社团协会(Icograda)以及国际室内建筑师设计师团体联盟(IFI)组成。
- (14)[澳]德波拉·史蒂文森:《城市与城市文化》,李东航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12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