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理性、道德与公共行政
唐桦
摘要(Abstract):
公共之所以丧失是因为缺乏公共哲学。公共行政领域一直没有利用那些应该作为伦理学的研究或引用的支撑的哲学传统。本文回到形而上的思考路径,考察利用那些思想家们曾留下的遗产———阿伦特的公民美德和政治实践、罗尔斯的公共理性和哈贝马斯的对话伦理,唯此才能使公共行政不至太狭窄,最终自觉地服务于公共利益。
关键词(KeyWords): 公共性;公共理性;友谊;道德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唐桦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①乔治·弗雷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1页。
- ②罗伯特·B·登哈特:《公共组织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5页。
- ③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67页。
- ④阿伦特:《人的条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6页。
- ⑤“共同世界是一切人的共同汇聚之地,一个人所处的位置不可能与另一个人所处的位置正好一样,如同两个物体不可能处在同一个位置上一样”。阿伦特:《人的条件》,第页44。
- ⑥阿伦特:《人的条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6页。
- ⑦李娜:“追寻失落的共同世界%D%D汉娜·阿伦特'公共领域'理论简析”,中国哲学大会特辑,(http://202.113.239.76/news/xn/lina.doc)。
- ⑧阿伦特:《人的条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8页。
- ⑨徐贲:“阿伦特公民观述评”,法律思想网(http://law-thinker.com/show.asp?id=2737)。
- ⑩江宜桦:“公共领域中理性沟通的可能性”,智识学术网(http://www.zisi.net/htm/ztlw2/xfzx/2005-05-10-19563.htm)。
- 吴丰维:“公共理性与宪政民主:一个从康德以降的思想史考察”,(http://tpsa.ccu.edu.tw/2005pdf/2_4_2.pdf)。
- 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643页。
- 罗尔斯:《公共理性与现代学术》,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13页。
- 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212页。
- 社会整合的方式有“机械整合”与“有机整合”两种形态,古代社会没有分化,个人之间差别不大,但拥有共同的宗教、信念和情感,是一个“机械整合”的社会。而在现代社会中,个人之间有很大的分化,是通过劳动分工而实现的“有机整合”。涂尔干:《社会分工论》,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35页。
- 涂尔干:《社会分工论》,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36页。
-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120页。
- 王冠生:“罗尔斯论公共理性”,公法评论,(http://thinker.nccu.edu.tw/conference/gsc/download/4_1.doc)。
- 王冠生:“罗尔斯论公共理性”,公法评论,(http://thinker.nccu.edu.tw/conference/gsc/download/4_1.doc)。
- 弗雷德·达尔马:“德里达与友谊”,汪民安主编,《生产》第二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9页。
- 阿伦特:“哲学与政治”,选自贺照田主编《西方现代性的曲折与展开》,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p349。
- 莫里斯·布朗肖:“论友谊”,汪民安主编,《生产》第二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51页。
- 施米特:《政治的概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74页。
- 洛维特:“施米特的政治决断论”,刘小枫选编,《施米特与政治法学》,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45页。
- 张旭:“德里达的‘友爱的政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主页(http://philo.ruc.edu.cn/dept/teacher/wp/zhangxu/200411/522.html)。
- 张旭:“德里达的‘友爱的政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主页(http://philo.ruc.edu.cn/dept/teacher/wp/zhangxu/200411/522.html)。
- 德沃金:《认真对待权利》,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第56页。
- 石勇:“‘造圆抱负’与‘死的隐喻’”,选自中国选举与治理网(http://www.chinaelections.org)。
- 奥克肖特:《哈佛演讲录》,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45页。
- 埃利希·诺伊曼:《深度心理学与新道德》,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38页。
- 埃利希·诺伊曼:《深度心理学与新道德》,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56页。
- 埃利希·诺伊曼:《深度心理学与新道德》,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109页。
- 埃利希·诺伊曼:《深度心理学与新道德》,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85页。
- 《创世纪》,《圣经》第18章23节。
- 荣格:《荣格文集》,改革出版社,1997年版,第28页。
- 阿伦特:“论革命”,《耶路撒冷的艾希曼:伦理的现代困境》,第222页。
- 蔡英文:《政治实践与公共空间》,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2年版,第149页。
- 吴丰维:“公共理性与宪政民主:一个从康德以降的思想史考察”,(http://tpsa.ccu.edu.tw/2005pdf/2_4_2.pdf)。
- 罗尔斯:《公共理性与现代学术》,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25页。
- 汪行福:《通向话语民主之路:与哈贝马斯对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67页。
- 徐贲:“理性、伦理和公民政治:哈贝玛斯的现代性理论”,世纪中国(http://www.gongfa.com/herbemasxiandaixingxubi.htm)。
- 佚名:“哈贝马斯的第三种民主与交往行为理论”,(http://www.menggang.com/murmur/doc/hbms.pdf)。
- 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137页。
- 乔治·弗雷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24页。
- 乔治·弗雷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 罗伯特·B·登哈特:《公共组织理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 阿伦特:《人的条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 荣格:《荣格文集》,上海:改革出版社,1997年版。
- 埃利希·诺伊曼:《深度心理学与新道德》,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
- 施米特:《政治的概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 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
- 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上海: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
- 汪民安:《生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 蔡英文:《政治实践与公共空间》,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