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异性和同一性:中国梦认同问题探析的二维视角
洪跃雄;
摘要(Abstract):
认同表征着认同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内在关系,它发生和发展的必要性在于主客体间的差异性,可能性在于主客体间的同一性。中国梦作为一种社会理想,必然存在着认同问题,因为在其构建和实现过程中,在不同的主体之间、主体与客体之间既存在各种差异性又拥有许多同一性。
关键词(KeyWords): 中国梦;认同;差异性;同一性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s): 洪跃雄;
DOI: 10.13658/j.cnki.sar.2016.05.003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2)(3)(9)(10)(19)(33)[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48、81、82、84、119、11页。
- (4)[德]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世纪出版集团2009年版,第240页。
- (5)William.E.Connolly,Identity Difference:Democratic Negotiations of Political Paradox,Ithaca,N.Y.:Comell University Press,1991:1.
- (6)[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138页。
- (7)贺来:《“关系理性”与真实的“共同体”》,《中国社会科学》2015年第6期。
- (8)[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3页。
- (11)(20)(21)(22)[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74、37、274、276页。
- (12)(23)(2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81、3、51页。
- (13)[捷]布罗日克:《价值与评价》,李志林、盛宗范译,知识出版社1988年版,第100页。
- (14)(29)(30)[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02、270、270页。
- (15)[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347页。
- (16)[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119页。
- (17)(18)(26)(27)(28)《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4、12、2、14、2页。
- (25)杨学功:《当前中国价值观冲突及其前景》,《天津社会科学》2013年第4期。
- (31)冷溶:《什么是中国梦,怎样理解中国梦》,《福建党史月刊》2013年第14期。
- (32)李涛:《“中国梦”的真正形塑:转向“底层”关怀的思想逻辑与理论表达》,《人文杂志》2013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