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抗争的阶级化:农民与中产的比较
曾繁旭,黄广生,李艳红
摘要(Abstract):
以往关于媒体与社会抗争的研究,多以中产阶级的成功个案为研究对象,并得出媒体对社会抗争有积极作用的结论。这些研究时常忽略了抗争主体的阶级分化,对农民、工人阶级鲜有关注。我们的研究发现,不同阶级所在的社会位置导致了其所掌握的媒体资源和媒体素养的差异,进而影响了媒体对社会抗争的报道。我们认为,阶级是影响媒体与社会抗争关系的重要变量。媒体"边缘化"或者积极报道社会抗争,与抗争主体的阶级身份息息相关。本文通过对若干农民和中产阶级环境维权个案的定性比较研究,致力于观察两个阶级新媒体运用能力、传统媒体近用能力和策略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对维权抗争的组织、诉求的表达、抗争合法化过程的影响。
关键词(KeyWords): 媒体;社会抗争;阶级化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曾繁旭,黄广生,李艳红
DOI: 10.13658/j.cnki.sar.2012.02.011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黄荣贵,桂勇:《互联网与业主集体抗争:一项基于定性比较分析方法的研究》,《社会学研究》2009年第6期。
- 黄振辉:《表演式抗争:景观、挑战与发生机理———基于珠江三角洲典型案例研究》,《开放时代》2011年第2期。
- 黄茂军:《弱势群体》,《经济观察报》2003年3月3日,B4版。
- 黎相宜:《精英型与草根型框架借用比较失地农民与知识精英的集体抗争》,《社会》2009年第6期。
- 李艳红:《一个‘差异人群’的群体素描与社会身份建构——当代城市报纸对农民工新闻报道的叙事分析》,《新闻与传播研究》2006年第2期,第2-14页。
- 孙玮:《我们是谁:大众媒介对新社会运动的集体认同感建构》,《新闻大学》2007年第3期,第140-148页。
- 应星:《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
- 于建嵘:《利益博弈与抗争性政治——当代中国社会冲突的政治社会学理解》,《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9年。
- 曾繁旭:《形成中的媒体市民社会:草根声音如何影响政策议程》,《新闻学研究》2009年第2期,第187-220页。
- Yongshun Cai(2005),“China's Moderate Middle Class:The Case of Homeowners'Resistance”,Asian Sur-vey 45,no.5:777-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