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形象学的观念与方法——以西方的中国形象研究为例
周宁;
摘要(Abstract):
跨文化形象学研究西方的中国形象,理论分析在形象、类型、原型三个层次上展开。个别文本中的中国形象是直接分析的对象,但研究问题却是个别形象在总体形象类型中的程序化过程。类型是跨文化形象学的关键概念,是分析西方的中国形象史的基本功能单位。原型表明形象谱系自身的继承与关联关系,是形象史中最基本的、超越个别文本与时代的、深入到集体无意识心理中的普遍可交流的领悟模式。乌托邦化与意识形态化两种意义原型,为诠释西方的中国形象提供了基本的意义模式,同时也对应着西方中国形象的历史演变过程。跨文化形象学最终落实在文化心理深处富于表现力与创造力的原型上,关注作为西方现代性话语实践的中国形象中包含的知识与权力及其体现在现代性世界观念秩序中跨文化交流的话语霸权上。乌托邦化与意识形态化中国形象原型,分别指向两种"东方主义"。而两种东方主义两极之间形成的张力,赋予西方文化扩张发展特有的活力。这才是我们在"文化自觉"大命题下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KeyWords): 形象;类型;原型;意识形态;乌托邦
基金项目(Foundation): 2008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西方中国形象的变迁及其历史和思想根源研究”(项目编号:08JZD0035)
作者(Authors): 周宁;
DOI: 10.13658/j.cnki.sar.2011.05.004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①具体论述参见笔者为《世界的中国形象研究》丛书(人民出版社2010年6月版)写的导论。
- ②阿尔都塞研究意识形态的意义时使用“想象”(Imaginary)以避免传统的认识论的真假之分,他说意识形态是“表现系统,包括概念、思想、神话或形象,人们在其中感受他们与现实存在的想象关系”。霍尔(S.Hall)研究文化的意义时使用“表现”,他认为“表现”是同一文化内部成员生产与交换意义的基本方式,它将观念与语言联系起来,既可以指向现实世界,也可以指向想象世界。参见Presentation:CulturalRepresentations and Signifying Practices,edited by Stuart Hall,London:The Open University,1997,ChapterⅠ,“The Works of Representation”。
- ④参见周宁:《汉学或“汉学主义”》,《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年第1期。
- ⑥China and Western Social Thought in the Modern Period,by Gregory Blue,in T.Brook and G.Blue(eds)China and Historical Capitalism Genealogies of Sinological Knowle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p70
- ⑦参见周宁:《鸦片帝国:浪漫主义时代的一种东方想象》,《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5期。
- ⑧参见(德)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黎鸣、李书崇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四章;又Paul Ricoeur:Lectures on Ideology and Utopia,edited by George H.Taylor,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Press,1986,P194-197.。
- ⑨参见周宁:《龙的幻象》,学苑出版社2004年版,“导言”。
- ⑩When China Rules the World:The End of Western World and the Birth of a New Global Order,by MartinJacques,New York:The Penguin Press,2009.(英)马丁.雅克:《当中国统治世界——西方的没落和世界新秩序的形成》,张莉、刘曲译,中信出版社2010年1月版。
- 参见乐钢《文化泡沫与国族焦虑》,《读书》2010年第11期,第36-43页。引文见第37页。原文发表时有所删节,笔者引用的一部分见《人文国际》(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发表的全文。
- 笔者在“Archetypes”与“Prototype”双重意义上使用“原型”,与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心理学中的原型概念和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中的“集体表象”相关(参见Archetypes and the Collective Unconscious,byCarl Jung,Princeton 1977,P.30;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丁由译,商务印书馆1986版);亦参见E.H.Rosch等人认知心理学中的原型学说(Prototype Theory)。
- 参见乐钢《地理想象与地缘政治:崛起与衰落的世界版图》,《国外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第27-35页。
- 韦伯首先在《社会科学和社会政策中的“客观性”》(1904)一文中提出“理性类型”(ideal types)的概念,以后又在《经济与社会》等诸多著述中不断论述这一概念及其对社会科学研究的意义。“理想类型”是研究者思维的一种主观建构,韦伯提出“理想类型”概念,试图为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一种可操作性的方法,它建立一种“统一的分析结构”,将散漫复杂的个别现象联系起来,抽象化整理到超越经验描述的精神结构中,理想类型的基本特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这种类型是一种理念,是研究者“通过单向突出事物的一点或几点,通过对大量弥散的、孤立的、时隐时现的具体个别现象的综合形成的……”(TheMethodology of the Social Science,by M.Weber,New York:The Free Press,1949,p.90.)它存在于人的观念而不是现实中;其次,这种类型又具有典型意义,它代表并接近某种或某类现象又从现象中抽象出来,具有概括力,体现着特定时代社会文化现象的内在逻辑和规则。
- 巴柔:“一切形象都源于对自我与‘他者’、本土与异域关系的自觉意识之中……事实上,形象是对一种文化现实的描述,通过这一描述,塑造(或赞同、宣扬)该形象的个人或群体揭示出并表明了自身所处的文化、社会、意识形态空间。”(法)达尼埃尔-亨利.巴柔:《形象学理论研究:从文学史到诗学》,蒯轶萍译。孟华主编:《比较文学形象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02页。
- 文化研究中的“他者”概念主要来自于福柯与萨义德(E.Said)的理论,指一种文化为确立以自身为中心的价值与权力秩序并认同自身,而塑造的一个与自身对立并低于自身的文化影像。“他者”作为与“自我”或“主体”相对的概念,可以追溯到黑格尔的欲望主体理论,他者是主体认识、扩张自身的外化疆界。萨特的二元本体论假设他者为分裂的主体追求与其世界统一的欲望对象。在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他者又成为无意识领域与自我相对立并确认自我的一种象征秩序或象征性的地点,它以话语的形式表现出来,确定主体所缺失的与主体所必须追求的东西,从而引导着主体的欲望与命运。德里达(Derri-da)假设他者向无限“延异”,是永远无法认同的异己性,到列维纳斯(Levinas)那里,同一与他者构成一对最基本的概念,同一指世界的整体性,他者则是不可能被包容到同一中的、高于主体自我的东西。参见Key Concepts in Cultural Theory,by Andrew Edgar&Peter Sedgwick,Routledge,1999与A Concise Glossary ofCultural Theory,by Peter Brooke,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中“Other”辞条的解释,以及Subjects of De-sire:Hegelian Reflections in Twentieth-Century France,by Judith P.Butler,Colombia University Press,NewYork,1987;又Emmanuel Levinas:the Problem of Ethical Metaphysics,by Edith Wyschogrod,Martinus Nijhoff,Hague,Netherlands,2000.
- 参见周宁:《另一种东方主义:超越后殖民主义文化批判》,《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