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康有为“以人道为教”的文艺思想On Kang Youwei's Literary Thought of “Humanitarian Education”
邓菀莛
摘要(Abstract):
康有为提出"一归于孔子",从人类自身和社会环境的变化研究人、关注人、塑造人,希冀以此达致人之心性的美善修炼并有用于世。他提出孔子"以人道为教",认为"六艺亦人道之要""诗歌固人道所不废""人道以乐为归"。其所确立"以人道为教"的文艺观,表现了启蒙人道主义和世俗人道主义,彰显近代人学思想的过渡特性,对中国文化和文艺的现代转型产生了一定影响。
关键词(KeyWords): 康有为;人道;政教;艺乐
基金项目(Foundation):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康门弟子经学新变与中国近代文学转型关系研究”(项目编号:18YJC751007);; 中山大学青年教师培育项目“康有为及其弟子诗学的学缘研究”(项目编号:17WKPY91)
作者(Author): 邓菀莛
DOI: 10.13658/j.cnki.sar.2019.03.020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朱维铮:《康有为与朱一新》,《中国文化》1991年第5期。
- (1)(2)(5)(6)(8)康有为:《长兴学记》,姜义华、张荣华编校:《康有为全集》第一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48-349、348-349、343、350、350页。
- (3)张伯桢:《南海师承记》,《康有为全集》第二集,第211页。
- (4)(7)康有为:《与朱一新论学书牍》,《康有为全集》第一集,第325、317页。
- (9)康有为:《论语注》,《康有为全集》第一集,第388页。
- (10)康有为:《以孔教为国教配天议》,《康有为全集》第十集,第93页。
- (11)康有为:《孔教会序》,《康有为全集》第九集,第120页。
- (12)康有为:《欧美学校图记英恶士弗大学校图记》,《康有为全集》第八集,第130页。
- (13)(14)(15)(16)(17)康有为:《实理公法全书》,《康有为全集》第一集,第153、148、150、152、146、146、146、148页。
- (1)(2)康有为:《以孔教为国教配天议》,《康有为全集》第十集,第92、93页。
- (3)康有为:《实理公法全书》,《康有为全集》第一集,第150页。
- (4)(5)(9)(10)康有为:《康子内外篇》,《康有为全集》第一集,第103、103、96、104页。
- (6)(7)康有为:《论语注》,《康有为全集》第六集,第426、426页。
- (8)康有为:《教学通义》,《康有为全集》第一集,第56页。
- (1)(2)(3)(4)康有为:《康子内外篇》,《康有为全集》第一集,第104、104、104、104页。
- (5)康有为:《长兴学记》,《康有为全集》第一集,第214-215页。
- (6)(7)(8)(9)康有为:《教学通义》,《康有为全集》第一集,第37、56、56、56页。
- (10)(11)康有为:《论语注》,《康有为全集》第六集,第388、388页。
- (1)康有为:《日本书目志》,《康有为全集》第三集,第522页。
- (2)康有为:《英国监布烈住大学华文总教习斋路士会见记》,《康有为全集》第八集,第54页。
- (3)康有为:《瑞典游记》,《康有为全集》第七集,第480页。
- (4)(5)康有为:《保存中国名迹古器说》,《康有为全集》(第十集),第97、97页。
- (6)康有为:《大同书》,《康有为全集》第七集,第6页。
- (7)康有为:《南海师承记》,《康有为全集》第二集,第219页。
- (8)康有为:《论语注》,《康有为全集》第六集,第433-434页。
- (1)(14)康有为:《论语注》,《康有为全集》第六集,第438-439、433页。
- (2)(3)(4)(5)(13)康有为:《教学通义》,《康有为全集》第一集,第28、29、29、29、39页。
- (6)(7)(9)康有为:《南海师承记》,《康有为全集》第二集,第219、219、219页。
- (8)(10)(11)(12)康有为:《论幼学》,《康有为全集》第一集,第60、59、59、59页。
- (1)(4)康有为:《论语注》,《康有为全集》第六集,第433-434、438-439页。
- (2)张伯桢:《南海师承记》,《康有为全集》第二集,第225页。
- (3)康有为:《教学通义》,《康有为全集》第一集,第20页。
- (5)康有为:《欧美学校图记英恶士弗大学校图记》,《康有为全集》第八集,第13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