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蕴意之透析
张小虎
摘要(Abstract):
本文在总结学界对犯罪蕴意争执的基础上提出 ,一个社会的事实上的犯罪是相对确定的 ,许多情况下所谓的犯罪 ,均是主体依据自身价值观对事实上的犯罪的认知 ,这实际上是观念上的犯罪 ,并且在这种观念上的犯罪之中必然蕴含主体对应然犯罪的期待。在明析犯罪蕴意这一逻辑的基础上 ,作者具体透析了两个层面上的犯罪认知 :对形式上的犯罪作了比较 ;对实质上的犯罪作了揭示 ,认为犯罪是对一个社会的主流社会规范的反叛 ,犯罪应当是严重侵犯人类最大多数人最大幸福的行为
关键词(KeyWords): 事实上的犯罪;观念上的犯罪;犯罪形式;犯罪本质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张小虎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①参见张远煌:《犯罪理念之确立———犯罪概念的刑法学与犯罪学比较分析》,载《中国法学》1999年第3期,第128页。
- ②参见[法]RaymondGassin,Criminologie,DALLOZ,1994,P.7。转引自张远煌:《犯罪理念之确立———犯罪概念的刑法学与犯罪学比较分析》,载《中国法学》1999年第3期,第127页。
- ③[日]大仁著:《犯罪论的基本问题》,冯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页。
- ④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科学的复杂性,社会科学的事实虽然是客观的,但是有时对这种事实的界定却包含着界定者的价值观,这样常常出现同一研究视域的不同对象的取舍。实际上,社会科学领域内的许多争端,都是价值观的冲突。
- ⑤从这个意义上说,学者使命就是要研究现实,揭示真理,反过来再以真理影响现实,引导、推动社会的前进,创造人类的幸福。制度的变革需要思想的启蒙,而理论的目标就在于造就这种启蒙,只有造就启蒙的理论才有意义。
- ⑥犯罪学还在正确认识犯罪的基础上,为社会治理犯罪提供最好的社会政策。最好的社会政策就是最好的刑事政策。
- ⑦EdwinSutherlandandDonaldCressey,PrinciplesofCrimi nology,8th.Ed.,Philadelphia,J.B.Lippincott,1970,p.3.
- ⑧参见张明楷:《外国刑法学纲要》,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89页。
- ⑨参见储槐植著:《美国刑法》(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51页。
- 参见高铭暄主编:《刑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81页。
- 参见[意]加罗法洛著:《犯罪学》,耿伟、王新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29页。
- 参见[法]埃米尔·涂尔干著:《社会分工论》,渠东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37、43页。
- 严景耀著:《中国的犯罪问题与社会变迁的关系》,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2、202页。
- 参见刘进田著:《文化哲学导论》,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36—37页。
- [英]泰勒著:《原始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页。
- [美]克利福德·格尔兹著:《文化的解释》,纳日碧力戈等译王铭铭校,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页。
- 参见蔡文辉著:《社会学》,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版,第91页。
- [日]富永健一著:《社会学原理》,严立贤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18页。
- 社会规范和价值体系是社会文化的核心内容。
- (参见王传鸯等著:《转型期社会学若干问题研究》,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第23页)
- 参见(英)麦考密克、(奥)魏因贝格尔著:《制度法论》,周叶谦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0页。
- 参见弗里德曼著:《法律制度》,李琼英、林欣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1—22页。
- 从这个意义上说,犯罪学是刑法哲学的大本营。
- 参见张小虎著:《刑事法律关系的构造与价值》,中国方正出版社1999年版,第207-217,12—18,19—27、79—102,110—127、249—258页。
- 参见柏拉图著:《理想国》,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第79页。
-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旧派的功利主义(规范功利)与新派的功利主义(行为功利)是有区别的,主要反映在刑罚的目的与实现该目的的手段上。前者更为注重刑罚的一般预防,强调通过刑罚的威慑作用来实现这一目的;后者认为刑罚的目的在于特殊预防,主张通过矫治、教育的处置来达到这一目的。另一方面,旧派与新派的哲学基础也不同:旧派基于理性哲学,强调理性认识的可靠性和必要性,强调认识的理性来源,倡导理性演绎法,由此来论证犯罪与刑罚问题;而新派在这一问题上则以经验哲学为基底,强调感性认识的重要性和实在性,强调认识的经验来源,倡导经验归纳法。
- 参见[意]切萨雷·贝卡利亚著:《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96、67、11、13页。
- [德]黑格尔著:《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92、95—96、228、228页。
- 参见[意]切萨雷·龙勃罗棱著:《犯罪人论》,黄风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316-319页。
- 《实证派犯罪学》,第27页。
- 参见[意]恩里科·菲利著:《犯罪社会学》,郭建安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1-3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