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的记忆形态与艺术感觉
杨健民
摘要(Abstract):
<正> 一、有意记忆——“常醒的理解力”和知觉的集中定向 黑格尔在谈到想象的任务只在于把现实事物的内在的理性化为具体形象和个别现实事物去认识时指出:“在这种使理性内容和现实形象互相渗透融会的过程中,艺术家一方面要求助于常醒的理解力。另一方面也要求助于深厚的心胸和灌注生气的情感”。这里,前者是“有意记忆”,而的后者则是“无意记忆”。
关键词(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杨健民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① 黑格尔:《美学》第1卷第359页,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着重号为引者加。
- ② 丹纳:《艺术哲学》第395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 ③ 康·巴乌斯托夫斯基:《金蔷薇》第164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
- ④ 《海明威研究》第92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 ⑤ 《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第三册第194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 ⑥ 转引自《文艺论丛》第20辑第393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
- ⑦ 转引自[苏]尼季伏洛娃:《文艺创作心理学》第102-103页,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 ⑧ 《海明威研究》第92页。
- ⑨ 转引自范伯群:《高晓声论》载《文艺报》1982年第10期。
- ⑩ 弗洛伊德语。转引自列·谢·维戈茨基:《艺术心理学》第263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58年版。
- (11) 张志忠:《论莫言的艺术感觉》,载《文艺研究》1986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