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基督教运动与民族主义的历史表述
郭若平
摘要(Abstract):
20世纪20年代发生的非基督教运动,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桩引人注目的历史事件。之所以引人注目,固然在于因其可供解读中国现代思想运动和政治运动之历史例证,但更重要的是,该运动的历史叙事结构蕴含的民族主义因素,足以构成人们对中国现代民族主义存在的不证自明的认知理由。然而,非基督教运动并非人们通常想象的那样,从一开始就由民族主义所促成;相反,征诸史实,非基督教运动通过各类方式,反而建构了民族主义。因而,以民族主义表述非基督教运动,远不如以后者表述前者来得更接近历史的真相。
关键词(KeyWords): 非基督教运动;民族主义;历史表述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郭若平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章太炎自述其民族主义思想起源时称,在读了郑所南、王船山两人的书后,发现“全是那些保卫汉种的话,民族思想逐渐发达。但两先生的话,却没有什么学理。自从甲午以后,略看东西各国的书籍,才有学理收拾进来。”章氏民族思想原本源自传统,并以“种族”表述,而现代意义上的民族主义思想则是后来从西方(含日本)“收拾”而来的。参见罗志田:《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史学反思》,《学术思想评论》第十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版,第333页。
- [2]杨天宏:《基督教与民国知识分子》,人民出版社2005年7月版,第380页。
- [3]消息由《青年进步》披露,赤光在1922年3月15日出版的《先驱》第4号上发表《基督教与世界改造》一文专门提及,可印证。
- [4]关于会议为何在中国召开的原由,可参见杨天宏《基督教与民国知识分子》第101—102页。
- [5]《非基督教学生同盟宣言》,1922年3月15日《先驱》第4号。
- [6]《非基督教学生同盟通电》,1922年3月15日《先驱》第4号。
- [7]《非宗教大同盟公电及宣言》,1922年3月20日《晨报》。
- [8][法]吉尔.德拉诺瓦:《民族与民族主义》,郑文彬等译,三联书店2005年12月版,第107页。
- [9]据《民国日报》1922年3月31日“非宗教同盟者涤除教毒”报道,在大同盟宣言书上签名者计有79人,其中有李石曾、李大钊等。其后加入的有如蔡元培、王星拱、吴虞、汪精卫、胡汉民、张浦泉、陈独秀等。
- [10]《昨日非宗教同盟第一次大会》,1922年4月10日《晨报》。椐该文称,蔡因足疾而不能站立,讲演辞由大会主席肖子升代读。另,蔡氏讲演辞,《民国日报》4月13日以《非宗教运动》为题刊出。
- 11《非宗教同盟之东电及应声》,1922年4月2日《晨报》。
- 12[澳大利亚]费约翰:《唤醒中国———国民革命中的政治、文化与阶级》,李恭忠等译,三联书店2004年10月版,“导言”,第31页。
- 13《非基督教同盟征求同志启》,1922年4月20日《民国日报.觉悟》。
- 14《基督教学生大会之国外代表》,1922年3月26日《民国日报》。《晨报》1922年3月4日“世界基督教学生同盟大会之小史”称“基督教与世界改造”,无甚差异。
- 15杨天宏:《二十世纪初基督教传教事业的发展变化与非基督教运动的发生》,《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4期。
- 16《世界基督教学生同盟会纪》,1922年4月7日《申报》。
- 1742[美]杜赞奇:《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王宪明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2月版,第61、40页。有关民族主义的现代性建构,可参阅霍布斯鲍姆《民族与民族主义》一书,同时可参考史密斯《民族主义》第三章对霍氏理论的评论。
- 18《广州“圣三一”学生宣言》,《向导》第62期,1924年4月23日出版。语句有不通处,原文如此。
- 19《“圣三一”学生第二次宣言》,《向导》第67期,1924年5月28日出版。
- 20先声:《“圣三一”“圣心”两校学潮之扩大》,1924年5月26日《民国日报》。
- 21《非基督教大同盟宣言》,1924年8月19日《民国日报.觉悟》,“非基督教特刊”第1期。
- 22[英]埃里克.霍布斯鲍姆:《民族与民族主义》,李金梅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版,第147页。
- 23恽代英:《广州“圣三一”学生的民族革命》,《恽代英文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5月版,第520页。
- 24恽代英:《一年来的青年运动》,1925年1月1日《民国日报》。此文《恽代英文集》未收。
- 25《关于党报决议案》(民国十五年一月十六日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10月版,第148页。
- 26《利金就在华工作情况给共产国际执委会远东部的报告(摘要)》,《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1),北京图书馆1997年1月版,第90—91页。
- 2753《非基督教同盟消息》,1924年7月15日《民国日报》。
- 2859《反基督教运动决议案》,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办公厅编:《中国青年运动历史资料(1925)》,第2册,1957年5月5日内部发行,1981年5月重印,第58、58页。
- 29罗志田:《乱世潜流:民族主义与民国政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0月版,第172页。
- 30此篇实则由时任《中国青年》编辑的杨贤江所作,经恽代英修改损益。依据见1924年12月6日《中国青年》第56期《反对基督教运动》一文。此文虽题目相同,却是一篇介绍《反基督教运动》这本小册子的文章,据《杨贤江教育文集》载,此文亦为杨氏所作。
- 3132《反基督教运动》,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办公厅编:《中国青年运动历史资料(1915—1924)》,第1册,1957年3月20内部发行,1981年4月重印,第521、530页。
- 33[英]埃里.凯杜里:《民族主义》,张明明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1月,第1页。
- 34关于“领事裁判权”与“治外法权”之异同,时人通常混用。日人今井嘉幸在1926年2月的北京《法律评论》第137、138合期上载文,亦将治外法权当作“外国裁判权”。但中国法学家周鲠生在1923年出版的《领事裁判权》一书,却将其作了区分。见该书第10-13页,商务印书馆1923年12月初版。
- 35TSO:《中国教育问题》,《前锋》第2期,1923年12月1日出版。
- 36《圣三一学潮援助声》,1924年5月26日《民国日报》。373839《广州学生会收回教育权运动委员会宣言》,《向导》第72期,1924年7月2日出版。
- 40434445[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吴睿人译,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4月版,第9、23、31、31-32页。
- 41安德森在解释这一定义时指出,第一,即使是最大的民族,也不会将自己想象为等同于全人类,其想象边界是可变的,也是有限的。第二,民族发展臻于成熟之时,它是自由的,而“衡量这个自由的尺度与象征的就是主权国家”。第三,不论民族内部存在何种不平等,但又总是被设想为平等的,其成员可以甘愿为此想象而奋斗。正文及此处引文皆出于《想象的共同体》第6-7页。
- 46《南京之非宗教同盟》,1922年3月21日《民国日报》。
- 47《各地非宗教同盟之应声》,1922年4月10日《晨报》。
- 48《主张信教自由宣言》,1922年3月31日《晨报》、4月2日《民国日报》。
- 49《非宗教大同盟第二次通电》,1922年4月5日《民国日报》。
- 50周作人:《拥护宗教的嫌疑》,1922年4月5日《晨报》。
- 51《“非宗教”声中两封重要的信》,1922年4月7日《民国日报.觉悟》。《晨报》4月11日在“是非之林”栏目中以“信教自由的讨论”刊出,并附有周作人4月6日的回信。
- 52[美]卡尔.贝克尔:《启蒙时代哲学家的天城》,何兆武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1月版,第5页。贝克尔提醒道:“这个名词是很有需要的。论据左右着人们同意与否要取决于表达它们的逻辑如何,远不如要取决于在维持着它们的那种舆论气候如何。”
- 54《非基督教大同盟宣言》,1924年8月19日《民国日报.觉悟》。
- 55沉痛:《空前的非基督教运动》,1925年1月8日《民国日报.觉悟》,“非基督教特刊”第21期。
- 56《非基督教同盟紧要启事》,1925年2月25日《民国日报.觉悟》。
- 57海若:《反基运动的新策略》,《中国学生》第40期,1926年10月30日出版。
- 58《反对基督教运动》(杨贤江作),《中国青年》第56期,1924年12月6日出版。有论者认为最早提出“反基周”的是时任《非基督教特刊》编辑部主任的李春蕃(见杨天宏《基督教与民族知识分子》第241页),依据是李在为“特刊”第18期写有“社评”,其中有“今年的‘非基督教周’是在12月22号至27号”的说法。但“特刊”第18期是1924年12月9日出版的,晚于《中国青年》第56期3天。故提出“反基周”建议的,杨早于李。
- 60《反对基督教运动议决案》,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办公厅编:《中国青年运动历史资料(1925)》,第2册,第190页。
- 61孙衡:《一九二五年各地“非基周”运动概况》,《中国青年》第112期,1926年1月13日出版。
- 62秋人:《反对基督教运动的怒潮》,《中国青年》第60期,1925年1月3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