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标准及其研究的再认识
叶一舵
摘要(Abstract):
本文在对心理健康标准研究的主要分歧进行辨析的基础上 ,对心理健康标准及其研究作了整合性的再认识 ,提出心理健康标准的“二维适应论” ,认为个体心理健康标准就是个体适应正常或良好。具体地说 ,心理适应(自我适应)———社会适应和生存适应———发展适应形成个体心理健康标准的二维结构 ,不同个体的不同适应状况决定其心理健康水平并导致个体间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 ,而个体只要能以自己的方式正常或良好地适应各自的心理生活和社会生活 ,均应被视为心理健康的人。当然 ,四种适应的统一无疑是个体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
关键词(KeyWords): 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标准;心理健康标准研究;适应;整合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叶一舵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5)江光荣:《关于心理健康标准研究的理论分析》,载《教育研究与实验》1996年第3期,第49、50、53~54、53、52页。
- (2)参见张海钟:《心理健康标准研究的争鸣综述及其思辩》,载《赣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第45~49页。
- (3)陈雪屏主编:《云五社会科学大辞典》(心理学卷),台湾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 (4)参见瞿宏、傅荣:《心理健康的评价指标与心理健康标准》,见B4《心理学》(人大复印资料)2000年第1期;叶元辉:《心理健康标准研究现状的反思———兼论心理健康的平衡说》,载《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2期。
- (6)参见林增学:《心理健康结构维度的研究概述及理论构想》,载《社会科学家》2000年第6期,第65页。
- (7)[美]舒尔兹:《心理学应用》,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22、125页。
- (8)[美]马斯洛:《人性能达到的境界》,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2页。
- (9)[美]马斯洛:《动机与人格》,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340页。
- 参见王一多:《评马斯洛的人性理论》(二),见B4《心理学》(人大复印资料)1998年第1期,第33页。
- Jahoda,M.CurrentConceptsofPositiveMentalHealth.NewYork:BasicBooks,1958.P31.
- 张海钟:《评心理健康标准的“社会适应论”》,载《教育研究与实验》1995年第4期。
- 贾晓波:《心理适应的本质与机制》,载《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年第1期,第21页。
- 董泽芳:《教育社会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03页。
- 胡江霞:《“从心所欲不逾矩”———心理健康的定义及标准分析》,载《教育研究与实验》1997年第2期,第47页。
- 刘华山:《心理健康概念与标准的再认识》,载《心理科学》2001年第4期,第480页。
- Rogers,C.R.ATheoryofTherapy,Personal ityandInterpersonalRelationships,asDevelopedintheClient -centeredFramework”,inS.
- Koch(ed),Psychology:AStudyofaScience,Vol.III;FormulationsofthePersonandtheSocialContext.NewYork:McGraw-Hiu,1959.P.221.
- [美]马斯洛等:《人的潜能和价值》,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93~94页。
- 参见周燕:《析心理健康标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兼评中西方心理健康观》,载《教育研究与实验》1996年第4期,第51页。
- Bell,A.P.,andWeinberg,M.S.Homosexualities.NewYork:SimonandSchuster,1978.
- 参见[美]希尔加德等:《心理学导论》(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695页。
- 吴义昌:《无我———求我———忘我:健康人格发展过程的标志》,载《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年第2期,第124页。
- 李景春:《论心理发展的制约因素》,见B4《心理学》(人大复印资料)2000年第7期,第3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