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领域分离到领域融合:政策问题建构权的变化From Field Separation to Field Integration:Changes in Construction Right of Policy Issues
张康之;向玉琼;
摘要(Abstract):
在近代以来的社会发展中,起先实现了国家与社会的分离,后来,即在20世纪则转化为公共领域、私人领域、日常生活领域的分离,并形成了对社会以及社会治理中心—边缘结构的稳固支撑。公共领域位于社会的中心,公共部门则位于社会治理体系的中心,政策问题建构一直是在公共领域中完成的。其间也实现了几度蜕变,要么被议会专有,要么被政府垄断,不论如何,政策问题建构成为来自于社会中心而对社会进行治理的基本手段。20世纪后期,领域分离的进程出现了逆转,领域融合的端倪显现,社会以及社会治理体系的中心—边缘结构呈现出被打破的迹象,一种新型的"亚政治"成了社会治理的基本特征。相应地,政策问题建构权也呈现出向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扩散的局面。
关键词(KeyWords): 领域分离;领域融合;政策问题建构;亚政治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s): 张康之;向玉琼;
DOI: 10.13658/j.cnki.sar.2016.04.010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英]洛克:《政府论》(下篇),叶启芳、瞿菊农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54页。
- (2)(6)(7)(24)(26)[英]齐格蒙·鲍曼:《寻找政治》,洪涛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77、79、78、88、89页。
- (3)(12)(15)(16)(22)(23)[德]克劳斯·奥菲:《福利国家的矛盾》,郭忠华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26、142、201、202、36、37页。
- (4)(5)[英]约翰·基恩:《公共生活与晚期资本主义》,马音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178、178页。
- (8)[英]马丁·阿尔布劳:《全球时代:超越现代性之外的国家和社会》,高湘泽、冯玲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69页。
- (9)(29)[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101、105页。
- (10)Claus Offe,“Modernity and the State”,The MIT Press,1996,P14.
- (11)阿伦特:《公共领域》,载于《文化与公共性》,汪晖、陈燕谷编,三联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第66页。
- (13)(14)(25)(27)[英]齐格蒙特·鲍曼:《被围困的社会》,郇建立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43、144、引言第23、引言第23页。
- (17)[英]齐格蒙特·鲍曼:《流动的时代---生活于充满不确定性的年代》,谷蕾、武媛媛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97页。
- (18)(19)(31)[美]查尔斯·J·福克斯、休·T·米勒:《后现代公共行政---话语指向》,楚艳红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7、7、67页。
- (20)(21)[英]尚塔尔·墨菲:《政治的回归》,王恒、臧佩洪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44、160页。
- (28)见[法]米歇尔·克罗齐耶:《法令不能改变社会》,张月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2页。
- (30)[英]齐格蒙·鲍曼:《生活在碎片之中---论后现代道德》,郁建兴等译,学林出版社2002年版,第33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