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树“中国意象”的叙事与建构——以《去中国的小船》为线索
戴玉金;陈凌菁;
摘要(Abstract):
作为村上春树的第一部短篇小说,《去中国的小船》尝试构建起一个"想象的、改写的、虚构的中国"形象,且通过三位人物,即教师、女孩、推销员的"中国人"身份,树立起主人公"我"或者作者自身作为"日本人"的自我身份确认。不仅如此,村上春树还站在日本文化的自我定位乃至整个人类的立场,揭示出人的存在所面临的巨大危机、或者说"虚无主义"的陷阱,为此而构建起等待"去中国的小船",以此来拯救自我的中国意象。
关键词(KeyWords): 村上春树;《去中国的小船》;中国意象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现代日本学者想象与重构中国形象的研究”(项目编号:15BWW022)
作者(Authors): 戴玉金;陈凌菁;
DOI: 10.13658/j.cnki.sar.2016.04.025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日本学者围绕《去中国的小船》的研究,可参考何忆鸽、史锦秀:《自由与孤独---村上春树〈去中国的小船〉解读》,《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6期;王海蓝:《论村上春树的战争观---由“死使我想起中国人”谈起》,《甘肃社会科学》2013年第4期。
- (2)就村上春树在中国的接受问题,可参考徐子怡:《试论村上春树在中国的接受》,《扬子江评论》2013年第6期。
- (3)美国学者杰.鲁宾认为《去中国的小船》作为村上发表的第一个短篇小说,“也是暗示他对于中国持久不衰兴趣的作品”。参考[美]杰·鲁宾:《倾听村上春树---村上春树的艺术世界》,冯涛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第74页。
- (4)(7)(11)(13)(14)(15)(18)(19)(20)(21)(22)(23)(24)(27)(28)(29)(30)(31)(32)(33)(35)(37)(40)(41)[日]村上春树:《去中国的小船》,林少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版,第1、1、7、8-9、4、5、10、15、13、16、20、20、13、12-13、23、28、29、30、33、29、30、33、32、32-33页。
- (5)[日]村上春树:《谈自作---短篇小说的创作尝试》,《村上春树全作品1979-1989(3)短篇集1》,东京讲谈社1990年版,附页Ⅳ。
- (6)围绕村上春树以第一人称展开叙事的问题,可参考申秀逸:《村上春树的作品风格》,《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
- (8)村上春树并不是实地考察之后才撰写游记,而是反其道行之,即便是与体验不同,村上亦不愿破坏自己的想象力。就此参考刘妍:《“异乎寻常之地”:村上春树的游记中国》,《长江学术》2014年第2期。
- (9)围绕村上春树笔下的中国人形象的研究,可参考刘妍:《村上春树长篇小说中的“中国人”形象》,《中国图书评论》2013年第6期。
- (10)在此提到的中国与日本、“我”与“中国人”之间的紧张氛围的问题,并不就是将村上春树作为一个“日本的”作家来加以界定,并由此作为阐述的出发点。正如本文结论之处所示,而是要将这一问题放在“人类”的立场来加以诠释,故而如今的二元对立框架的设定,不过是一个逻辑推断的阶段而已。围绕村上春树与日本文学的问题,可参考张昕宇:《村上春树与日本文学》,《当代外国文学》2011年第2期。
- (12)围绕“诉说者”与“倾听者”的叙事策略,可参考付昌玲:《村上春树短篇小说的叙事策略》,《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
- (16)刘妍:《村上春树研究中的“东亚”视角与文化诉求》,《社会科学战线》2012年第7期。
- (17)刘妍:《论村上春树〈去中国的小船〉中的创伤记忆》,《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
- (25)研究者徐志强援引日本学者山根由美惠的研究,指出这样的“失误”带有了潜在的民族歧视。参考徐志强:《论村上春树〈去中国的小船〉思想内涵及艺术特色》,《江苏社会科学》2011年第6期。
- (26)[日]西川长夫:《<新>殖民地主义论---全球化时代的殖民主义论》,平凡社2006年版,序言。
- (34)针对这一回归现象,研究者马阳杨将中国女孩界定为“族群身份”的引退者,将销售员则视为“中国”感召在外华人心乡的力量。不过,就《去中国的小船》这部小说而言,本文认为“中国”不过是一个想象而已,并不涉及实体性的存在。就此参考马阳杨:《村上春树短篇小说中的中国想象》,《中国图书评论》2013年第1期。
- (36)[日]黑古一夫:《村上春树---转化中的迷失》,秦刚、王海蓝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版,第110页。
- (38)借助日本学者加藤典洋曾指出:“村上现实性地表现了日本社会中对中国这种如刺般的他者性的认识。”研究者刘妍指出该小说通过一系列的悖谬叙事,最终用“超验性自我”消泯了“经验自我”的具体体验,将这一主题解构,导向虚无,于是“我”在小说最只能感慨:“朋友哟,中国过于遥远了。”参考刘妍:《论村上春树〈去中国的小船〉中的创伤记忆》,《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在此,本文怀疑所谓“超验性自我”的存在,且认为即便是存在也不过是“日本人”的身份转换而已,因此,文末的“中国”亦不是体验性的、实存性的存在,而不过是作为日本人的“故乡”的想象空间而已。
- (39)[日]藤井省三:《村上春树心底的中国》,张明敏译,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版,第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