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明清之交“东学西渐”的思考——兼论中国文化对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
陈超
摘要(Abstract):
明末清初,欧洲传教士作为中西文化的载体和文化传播的使者,他们播西方文明而来,传中国文化而去,从而把中西文化交流推向了一个规模空前的新阶段。任何文化的交流和影响总是双向与相互的,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既有"拿来"——"西学东渐",也有"送去"——"东学西渐"。以文化交流的视角来解读"东学西渐"及中国文化对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对于重新认识和正确评价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既有理论意义又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KeyWords): 东学西渐;传教士;启蒙思想;影响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陈超
DOI: 10.13658/j.cnki.sar.2011.04.004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2]季羡林.东方论坛[J]2004.5.1—2.
- [3]赫德逊.欧洲与中国[M].北京:中华书局,1995.267.
- [4]伊莎白尔·拉瑟拉.欧洲人眼中的儒学教育[A].许美德,巴斯蒂等.中外比较教育史[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28.
- [5]亚斯贝斯.非基督教宗教与西方[J].哲学译丛,1992,(2):35.
- [6]伏尔泰.伏尔泰全集[M].(8).265.
- [7][23]伏尔泰.伏尔泰全集[M].(3).26.79.
- [8][32]朱谦之.中国哲学对于欧洲的影响[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291.286-287.
- [9]葛力、姚鹏.启蒙思想泰斗伏尔泰[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
- [10]瓦·索柯洛夫.伏尔泰[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0.31—33.
- [11]朱谦之.十七八世纪西方哲学家的孔子观[M].人民日报1962.3.9.
- [12]顾立雅.孔子与中国之道[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368.
- [13]伏尔泰.哲学辞典[M].世界名人论中国文化[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1.69.
- [14][22]伏尔泰.路易十四时代[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596.595.
- [15][18][20]魁奈.中国:欧洲的楷模[M].172,201.216.212.
- [16]卜德.中国思想西入考[M].华盛顿1972,25.
- [17][19]世界名人论中国文化[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1.57—58.63—64.
- [21][25]伏尔泰.风俗论[M].(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216.217.
- [24]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315.
- [26]摩利尔.狄德罗与百科全书派[M].(1)274.
- [27]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452.
- [2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26)(1),15.
- [29][31]利奇温.十八世纪中国与欧洲文化的接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96.95.
- [30][33]魁奈经济著作选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65.333.412-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