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历史评论的价值、缺陷与嬗变
张宇;
摘要(Abstract):
从中国古代历史评论发展史的角度而言,宋代历史评论在其自身本体的建构、理论层次的提升以及推动中国古代历史评论的繁荣等方面,有着较为重要的价值。但在史料运用和所作结论等方面,却往往存在着诸如裁剪史料、苛求过深等缺陷。这一时期己意解史与以经断史等新的历史评论类型的出现,则导致了中国古代历史评论的嬗变,影响了此后历史评论的发展轨迹。
关键词(KeyWords): “天理-义理观”;裁剪史料;苛求过深;己意解史;以经断史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宋代历史评论研究”(项目编号:15CZS001)
作者(Authors): 张宇;
DOI: 10.13658/j.cnki.sar.2016.04.023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一般而言,史论主是关于客观历史如史事、人物、历史现象等问题的评论;史评则是关于主观历史如史书、史家、史学现象等问题的评论。为方便研究和避免概念混淆,学术界多将前者称为历史评论,后者为史学批评。参见瞿林东:《谈中国古代的史论和史评》,《东岳论丛》2008年第4期。
- (2)(42)(清)永2):《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276、1173页。
- (3)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27页。
- (4)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书店出版社1985年版,第87页。
- (5)(7)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81、281页。
- (6)钱锺书:《管锥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266-1267页。
- (8)(宋)晁补之:《鸡肋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 (9)(宋)李新:《跨鳌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 (10)(宋)叶适:《习学记言序目》,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576页。
- (11)参见张宇:《宋代历史评论研究》,北京师范大学2014年博士学位论文。
- (12)(南朝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830页。
- (13)(40)(54)(唐)刘知幾撰,浦起龙释:《史通通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81、83、81页。
- (14)(23)(宋)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0、178页。
- (15)(16)(17)陈来:《宋明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1、61、63页。
- (18)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主编:《宋明理学史》,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07页。
- (19)(20)(21)(宋)朱熹:《朱子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503、3376、656页。
- (22)汤勤福:《朱熹的史学思想》,齐鲁书社2000年版,第19页。
- (24)参见吴怀祺:《宋代史学思想史》,黄山书社1992年版。
- (25)(45)(48)(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583、3208、3208页。
- (26)参见张宇:《宋代历史评论何以走向繁荣》,《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4月18日。
- (27)参见瞿林东:《中国古代历史理论》,安徽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50-56页。
- (28)陈植锷:《北宋文化史述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79页。
- (29)(元)脱脱等:《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3633页。
- (30)(46)(宋)范祖禹:《唐鉴》,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70、290页。
- (31)(唐)刘肃:《大唐新语》,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0页。《隋唐嘉话》卷中、《新唐书》卷一〇〇《宇文士及传》与此大致相同。
- (32)刘子健:《中国转向内在---两宋之际的文化转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30页。
- (33)(宋)张耒:《张耒集》,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624-625页。
- (34)(宋)欧阳修:《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573页。
- (35)(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7086页。
- (36)(宋)龚颐正:《芥隐笔记》,大象出版社2012年版,第79页。
- (37)(58)杜维运:《中国史学与世界史学》,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193、193页。
- (38)杜维运:《清代史学与史家》,台湾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版,第18页。
- (39)(清)皮锡瑞:《经学历史》,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270页。
- (41)(宋)胡寅:《致堂读史管见》,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654页。
- (43)(44)(清)冯班:《钝吟杂录》,清借月山房汇钞本。
- (47)(宋)佚名:《历代名贤确论》,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 (49)(50)(51)(宋)吕祖谦:《古文关键》,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3、2-3、3页。
- (52)李建军:《理学底蕴与文学异彩的融合---吕祖谦〈东莱博议〉探微》,《国学研究》第20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85-305页。
- (53)(南朝梁)萧统编,李善注:《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5页。
- (55)(宋)王安石:《王文公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395页。
- (56)高步瀛选注:《唐宋文举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862页。
- (57)(宋)苏轼:《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033页。
- (59)蒙文通:《中国史学史》,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第7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