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2004年法国分权改革述评
黄凯斌
摘要(Abstract):
法国曾以高度集权闻名于世。法国1982-2004年的分权改革在继承以往分权改革的基础上,成功实施了分权改革,使法国走上了地方自治的道路。现在法国的地方自治有了宪法保障。法国的分权改革之所以能成功,因为法国已从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法国社会各派就地方自治已形成共识,改革者以政治实用主义来推动改革,法国人已形成了高度的国家认同。
关键词(KeyWords): 分权改革;地方自治;法国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09年度项目“地方治理转型的域外经验与我国地方治理改革”(项目批准号:09BZZ039)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Author): 黄凯斌
DOI: 10.13658/j.cnki.sar.2010.03.005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2]关于1982年分权改革的内容来源于:VivienA.Schmidt,Democratizing France__the political and administrative history of decentralizati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P.107-136.
- [3]Local government in France,La documentation Fran?aise,2002,p.47-48(中文名:《法国地方政府》),La documentation Fran?aise是法国一家专门研究政府的机构。Local government in France(《法国地方政府》)一书有法文版,也有英文版,目前为止没有中文版。本文采用的是英文版。
- [4]有关1992-1993年的分权改革见Local government in France,La documentation Francaise,2002年版,第49-50页。
- [5]在中文,人们把“prfect”译成“省长”,1982年分权改革后,prfect的作用变化了,所以我把“prefect”译成“国家代表”,这样译能反映prfect在法国地方的实际作用。
- [6]有关1995-2003年的法国分权改革,来源于John Loughlin,Subnational Government:French experience(这是最新出版的,无中文版,我把它译作为《法国地方政府的经验》,palgrave macmillan,2007),p.74-76.
- [7]“pays”是法语词,在英文当中没有对应词,在汉语更没有对应词。因此在本文中我把这个词根据它的发音译成“贝斯”。
- [8]王丽萍:《欧洲联邦主义:传统与理念》,《政治学研究》2007年第4期。她在该文中引用《马斯特里赫条约》对“subsid-iarity”的解释。她将principal of subsidiarity翻译成“权力分散原则。”Subsidiarity意思是:在其权力的非排他性领域中,只有且仅当成员国不足以获得的目标可以被共同体更好地获得时,共同体才会采取行动。根据我个人的理解,将principal of sub-sidiarity译成“决策就近原则”更容易理解。
- [9]有关地方政府试验的法律规定参见:Alistair Cole,Governing and Governance in France,(Cambridge Universtiy Press,2008),p,59.
- [10][法]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冯棠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10页。
-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93页。
- 12[美]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345页。
- 13Yves Mény,Decentralisation in Socialist France:The Politics of pragmatism,West European Politics,1984年第1期。
- 14许振州:《法国地方分权改革与效率、民主及自由的关系》,《国际政治研究》1994年第4期。
- 1516[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00、108页。
- 17转引自王立新:《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政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88页。原文出自江宜桦:《自由主义、民族主义与国家认同》,台北,1998年,第9-12页。
- 18有关情况参见布列塔尼大区政府的网页地址:http://www.region-bretagne.fr/CRB
- 19调查结果引自于Alistair Cole,Decentralization in France,French Politics.2004年第4期,第4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