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语境与经验的“囚徒”:关于“华语电影”概念的反思Historical Context and “a Prisoner of His Own Experience”: Reflection on the Concept of “Chinese Films”
连水兴
摘要(Abstract):
"华语电影"是当前电影研究领域频繁使用的一个术语,围绕这一概念已经产生了各种学术纷争。"华语电影"作为一种说法,早在民国时期就被提出和使用,但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得到学术界的重视。在新的历史语境下,"华语电影"的概念被充分理论化,同时也产生了各种过度阐释。这种现象的背后,隐含着全球化时代"华人世界"对自身文化传统和身份认同的困惑、焦虑和迷惘。
关键词(KeyWords): 华语;华语电影;历史语境;文化认同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海峡两岸文化创意产业合作研究”(项目编号:13CXW056);; 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计划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JAS14075)
作者(Author): 连水兴
DOI: 10.13658/j.cnki.sar.2019.03.027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张英进、黄望莉:《作为跨地实践的国族电影:反思华语电影史学》,《当代电影》2011年第6期。
- (1)《图书展望》1936年第7期。
- (2)忻忻:《1936年华语电影的观感》,《南洋商报》1937年1月16日。
- (3)《美国国务院大量辑制华语影片》,《电影与播音》1943年第2卷第10期。
- (4)鲁晓鹏、叶月瑜:《绘制华语电影的地图》,唐宏峰译,《艺术评论》2009年第7期。
- (1)(4)郭熙:《论“华语”》,《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 (2)汪惠迪:《新加坡华语,走自己的路!---读卢绍昌先生〈华语论集〉》,《语文建设通讯》(香港)1984年第16期。
- (3)列孚:《90年代香港电影概述》,《当代电影》2002年第2期。
- (5)陈犀禾、刘宇清:《跨区(国)语境中的华语电影现象及其研究》,《文艺研究》2007年第1期。
- (1)《谢晋---最佳导演,孙道临---最佳演员》,《杭州日报》1986年1月10日。
- (2)鲁晓鹏:《华语电影概念探微》,《电影新作》2014年第5期。
- (3)陈列:《浅谈战后东南亚华侨华人社会结构的变化》,《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2期。
- (4)陈玉兰、赵红英:《华人少数民族在印度尼西亚发展中的作用》,《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89年第2期。
- (1)梁刚:《港台电影91滑坡》,《电影评介》1992年第5期。
- (2)周宪主编:《中国文学与文化的认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7页。
- (3)(4)吴海清、张建珍:《华语电影抑或华人电影---华语电影概念的反思》,《电影艺术》2012年第4期。
- (1)陈旭光:《“华语电影”与“华语大片”:命名、工业、叙事与文化表意》,《艺术百家》2012年第4期。
- (2)陈犀禾、刘宇清:《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电影研究---中国电影研究趋势的几点思考》,《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 (3)大卫·哈维:《后现代电影中的时间与空间》,梁伟诗、庄婷译,罗岗、顾铮主编:《视觉文化读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5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