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鼎元实学思想与清初理学转向
姜家君;
摘要(Abstract):
蓝鼎元是清初道南理学一脉的重要人物,被誉为"经济之儒""循吏""筹台之宗匠",以事功实行而著称。在其理学思想体系中,他从"人伦日用皆道"的实道论,居敬、存诚的实功论,经世理物的实践论三方面,将理学在实学的方向上重新阐释定位,从而为研究清初理学转向提供了一个可能的视界。
关键词(KeyWords): 蓝鼎元;实学;清初理学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闽台儒学同源性与文化认同研究”(项目编号:15CKS045)
作者(Authors): 姜家君;
DOI: 10.13658/j.cnki.sar.2016.05.022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葛荣晋:《中国实学文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版,第107-125页。
- (2)(6)(7)(8)(10)(11)(12)(13)(14)(17)(18)(23)(24)(25)(26)(27)(28)(29)(30)(35)(37)(39)(41)(44)(45)(46)(47)(48)(49)(50)(51)(52)(53)(54)(56)(62)(清)蓝鼎元撰,蒋炳钊点校:《鹿洲全集》,厦门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270、267、270、110、110、196、270、270、503、498、503、499、498、499、499、497、498、466、466-467、468、506-507、512、2、98、95、445、816、805、561、562、46-53、804-806、556、195、815页。
- (3)赵尔巽、柯劭忞:《清史稿》卷四七七,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1310页。
- (4)(清)谢金銮:《蛤仔难纪略》,《治台必告录》卷二,清乾隆刻知足园刻本,第55页。
- (5)(宋)朱熹:《寄陈恭甫书》,《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八,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689页。
- (9)(清)蔡世远:《鹿洲初集序》,《二希堂文集》卷二,漳州市蔡新研究会2008年编,第24页。
- (15)(清)黄宗羲:《龙川学案》,《宋元学案》卷五十六,清道光刻本,第1015页。
- (16)(宋)陈亮:《诗经》,《龙川集》卷十,清宗廷辅校刻本,第66页。
- (19)具体参见钱穆:《宋明理学概述》,九州出版社2010年版,第58-82页。
- (20)(宋)朱熹:《道不行章》,《朱子语类》卷二十八,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1029页。
- (21)(宋)朱熹:《学六》,《朱子语类》卷十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371页。
- (22)陈来:《宋明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38页。
- (31)(宋)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74页。
- (32)(33)(38)(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上),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66、81、142页。
- (34)具体参见乐爱国:《朱熹〈中庸章句〉“诚”论》,《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2年第12期。
- (36)(宋)朱熹:《答程允夫》,《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四十一,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1889页。
- (42)黄长义:《明清之际经世思潮的新趋向》,《江汉学刊》2001年第6期。
- (43)杨念群:《章学诚的“经世”观与清初“大一统”意识形态的建构》,《社会学研究》2008年第5期,第3页。
- (55)刘良璧:《重修福建台湾府志》卷首,《台湾文献丛刊》第74种,第2-3页。
- (57)高令印、陈其芳:《福建朱子学》,福建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18页。
- (58)杨念群:《儒学地域化的近代形态:三大知识群体互动的比较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版,第47-52页。
- (59)(清)李颙:《南行述》,《二曲集》卷十,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76页。
- (60)(清)张履祥:《与邱季心》,《杨园先生文集》卷四,清同治十年(1871)重订杨园先生全集本,第65页。
- (61)傅小凡、卓克华:《闽南理学的源流与发展》,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02页。
- (63)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1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