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批评:并不奢侈的今日话题
董之林
摘要(Abstract):
妇女解放运动是二十世纪民主化进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六十年代 ,当女权主义者试图把妇女解放问题引向文化层面时 ,遇到了文化身份认同的悖论。七十年代以降 ,女性主义批评在悖论中发展起来 ,其中对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的批判 ,对等级制基础上的本质主义的批判 ,对文本疏离性的研究 ,对他者和边缘视角如何介入主流社会的关注 ,对理想人性的探讨与期待等 ,都显示出这种批评理论所具有的思想活力。因此 ,不应该把女性主义批评庸俗化地理解为两性之战的产物 ,而应该重视它所表现出的时代普遍要求或宏大叙事难以涵盖的精神向度 ,以及它与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相互交错的学术语境所形成的张力关系
关键词(KeyWords): 反本质主义;文本疏离性;他者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董之林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参见[美]阿玛蒂亚·森著,程晓农译:《一种并非奢侈的价值观》,载《书屋》2001年第1期。
- (2)参见《不列颠百科全书》第18卷women'sliberationmovement(妇女解放运动)条目。
- (3)(9)桑德拉·吉尔伯特、苏珊·格巴:《镜与妖女:对女性主义批评的反思》,董之林译自拉尔夫·科恩(Ral phCohen)编《文学理论的未来》(纽约和伦敦:1989),参见张京媛主编:《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71、288页。
- (4)(5)伍尔夫著,瞿世镜译:《妇女与小说》,参见《伍尔夫作品精粹》,河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397、398、404页。
- (6)张京媛:《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前言》,见《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3页。
- (7)雅克·德里达:《芒刺:尼采的文体》第49页。JacpuesDerrida,Eperons.Lesstylesdeietzsche(1978),Paris:Flammarion.转引自张京媛主编:《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2页。
- (8)福柯:《语言,反记忆及实践》,转引自[美]斯蒂文·贝斯特和道格拉斯·凯尔纳著,张志斌译:《后现代理论———批判性的质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2月版。
- 周蕾著,董之林、张京媛、陈顺馨等译:《妇女与中国现代性———东西方之间阅读记》,台湾麦田出版有限公司1995年版,第21页。
- 《后现代理论———批判性的质疑》,第275、28-29页。
- 张爱玲:《谈女人》,载1944年3月《天地》第6期。
- 参见《谈女人》。
- 张爱玲在引述了奥涅尔在“大神勃朗”中对“地母”的描写后说:“这才是女神。……女人纵有千般不是,女人的精神里面却有一点‘地母’的根芽。”
- 范智红:《抗战时期沦陷区小说探索》,载《文学评论》1995年第3期。
- 张爱玲:《更衣记》,《古今》第34期。
- 谭兢嫦、信春鹰编著:《英汉妇女与法律词汇释义》(English-ChineseLexiconofWonmenandLaw),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5年8月版。
-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不可思议”性》(1919),载菲力普·雷弗译介:《心理学研究》(纽约:Collier,1963年),第51页。
- 参见[法]米歇尔·福科著,佘碧平译:《性经验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3月版,第3、4页。
- 参见[加拿大]查尔斯泰勒:《承认的政治》,董之林、陈燕谷译,汪晖、陈燕谷主编:《文化与公共性》三联书店1998年6月版,第290、291页。
- [美]托马斯·班德尔著,董之林译:《美国的多元文化主义、变异问题和自由主义》,载《文学评论》2000年第4期。
- [美]柯维:《成功人士的七种行为方式》,曾名列美国畅销书榜首。
- 参见StephenR.Coviy:The7HabitsofHighlyEffectivePeople:PowerfulLessonsinPersonalChanhePublishedbySimon&SchusterNewYork1989,p.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