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台湾电影生存状况及其竞争力反思——以北美外语片市场为样本A Reflection on Current Survival Situation and Competitiveness of Taiwan Films——Taking the Market for Foreign Language Films in North America as an Example
陈林侠
摘要(Abstract):
从20世纪90年代到现在,台湾电影在北美市场经历了从高潮到低谷。当下台湾电影内部导演断层、市场规模萎缩、资本回笼艰难,制约了创作内容。文艺小制作的青春校园生活、同性等故事题材雷同,导致电影格局狭窄,很难在北美外语片市场产生影响。台湾电影除了杨德昌、侯孝贤、蔡明亮的获奖因素外,其海外影响力严重依赖李安,总结李安的成功经验对于台湾电影乃至中国电影来说具有重要意义。概括地说,李安电影发掘了伦理在故事情节、心理情感以及文化方面的功能,并且具有特殊的叙事形式。
关键词(KeyWords): 台湾电影;北美市场;伦理功能;叙事形式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海外动态数据库的中国电影竞争力研究(1980—2014)”(项目编号:16BZW158)
作者(Author): 陈林侠
DOI: 10.13658/j.cnki.sar.2019.03.026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台湾电影发行到北美市场但没有票房纪录的有《天边一朵云》(2007)、《转山》(2013)、《侠女》(2016)。
- (1)《推手》的北美票房不高,与发行方当时强调台湾市场的思路有关。该片在台湾票房极佳,成为该年度票房第三,并获得最佳男主角、评委会特别奖、最佳女配角等三项台湾电影金马奖。
- (1)北美外语片市场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英语片是以美国尤其是好莱坞电影为主体,存在较强的商业电影性质;所谓的外语片,即是“非英语”片,以法国、意大利、瑞典、西班牙等艺术电影为主,艺术电影成为外语片市场主要的消费对象。
- (2)第一类艺术电影温和地挑战、反思伦理道德,处在主流价值观允许的范围内,类似于正典(canon)的形成,被主流价值奉为经典,并具有较高的艺术地位;第二类则是依靠极端过火、挑战伦理底线的方式,在特殊群体内获得认同,与邪典(cult)相似。关于什么是邪典,学界有不同看法。宽泛点的,认为就是“一些与众不同、极度风格化的电影”,某类人自得其乐的“亚文化实践”(参见李闻思:《疯子的逻辑白痴的呢喃---西方邪典电影研究概述》,《中国图书评论》2012年第9期)。狭义点的,认为“邪典”是指上映之初反应平平,但经过一段时间的传播在小众影迷中赢得良好口碑并被狂热追捧与膜拜的电影(参见付晓:《论邪典电影的界定及其美学特征》,《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8年第2期)。这多从邪典的形成过程来界定,而未涉及具体内容(暴力、色情)、价值观念(与世俗价值、主流价值相反的取向)、态度立场(极端偏激),因此导致分类混乱,甚至连《肖申克的救赎》和“大话西游”也被归于邪典。在本文的论题中,蔡明亮在内容方面如暧昧的色情展示(《河流》《天边一朵云》)、无援的人类困境(《洞》《脸》)、绝望的人性孤独(《青少年哪吒》《你那边几点》)等,在形式上极端使用长镜头形成艺术风格,属于与主流价值不可调和的偏激的邪典范畴。
- (1)李安关注家庭伦理的特征也贯穿在英语片创作,如《理智与情感》《冰风暴》,在其他类型片如《与魔鬼共骑》《绿巨人》《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或多或少都有家庭关系、父子伦理的表达。而这恰恰构成了李安电影的东方文化特征。
- (2)在台湾新电影代表小野、吴念真看来,杨德昌是用概念来创作的(小野语),其创作通常来自一个概念,电影里的生活不太像生活(吴念真语),参见王昀燕主编:《再见杨德昌:台湾电影人访谈纪事》,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第29、47页。
- (1)廖炳惠指出,早期的“正典”多半以父权和中上阶层意识形态为其主要的考量标准。这反映出早期“正典”的主流价值立场,尤其是正典通过基督教认同而形成,更能反映出维护现有秩序、权威的保守因素。参见廖炳惠:《关键词200:文学与批评研究的通用词汇编》“正典”词条,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