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要旨析疑Clearing up Some Doubtful Points in the Main Idea of “A Happy Excursion”
黄克剑
摘要(Abstract):
"逍遥"在于"无待","无待"在于"无己",因而"逍遥游"亦正可谓之"虚己以游";极致的"逍遥"是某种虚灵的真实之境,它为人们导示一种不为形骸、机心所累而脱落尘垢羁绊的价值取向。"小大之辩"因有待得以滋萌;庄子扬弃此流俗之辩,只是要借此诱导人们更少地牵系于有待之域,而更大程度地悟入无待之境。"至人""神人""圣人",同是那种达于无待境地而可作逍遥之游的人,其不同称谓只是对其所臻无待境地之精神性状的某个方面有所凸显罢了。严格说来,"至人""神人""圣人"皆非经验世界的真实存在,但它作为达于无待境地的最高楷范,永远存在于向之而趋的活生生的人的心灵所祈中。于世"无用"必"无为"于世,亦必于世无所待。淡泊"有用之用"是"无用之用"得以用之于我的起始,在生命的渊默处,为"无用"所触发的是无待维度上的别一种生机。
关键词(KeyWords): 逍遥;小大之辩;至人、神人、圣人;无用之用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黄克剑
DOI: 10.13658/j.cnki.sar.2019.01.016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5)《庄子注疏》:郭象注,成玄英疏,中华书局2011年版,“疏序”第1-2页、第1页。
- (2)《庄子·山木》,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668页。
- (3)(4)参见《世说新语·文学》之刘孝标注。
- (6)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60页。
- (7)《庄子·逍遥游》,郭庆藩:《庄子集释》,第40页。
- (8)《庄子·大宗师》,郭庆藩:《庄子集释》,第268页。
- (9)《庄子·齐物论》,郭庆藩:《庄子集释》,第97页。
- (10)《庄子·应帝王》,郭庆藩:《庄子集释》,第293页。
- (11)碧虚子:《南华真经章句音义》,《道藏》第15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895-897页。
- (1)(2)王雱:《南华真经新传》,《道藏》第16册,第154、156页。
- (3)林希逸:《庄子鬳斋口义》,《道藏》第15册,第689页。
- (4)(5)罗勉道:《南华真经循本》,《道藏》第16册,第23、28页。
- (6)(7)(8)林云铭:《庄子因》,张京华点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9、10页。
- (9)刘武:《庄子集解内篇补正》,沈啸寰点校,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页。
- (10)宣颖:《南华经解》,清康熙六十年(1721)积秀堂刊本。
- (11)王先谦:《庄子集解》,沈啸寰点校,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4页。
- (12)王叔岷:《庄子校诂》,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3页。
- (13)张默生:《庄子新释》,张翰勋校补,齐鲁书社1993年版,第69-70页。
- (14)《庄子·山木》,郭庆藩:《庄子集释》,第675页。
- (1)《庄子·应帝王》,郭庆藩:《庄子集释》,第294页。
- (2)《庄子·山木》,郭庆藩:《庄子集释》,第671页。
- (3)《老子》十九章。
- (4)《庄子·应帝王》,郭庆藩:《庄子集释》,第307页。
- (5)《庄子·至乐》,郭庆藩:《庄子集释》,第609页。
- (6)(7)(8)《南华真经注疏》,郭象注,成玄英疏,第7、4-5、7页。
- (9)(10)罗勉道:《南华真经循本》,《道藏》第16册,第24、28页。
- (1)(2)(3)(4)林云铭:《庄子因》,第9-10、1、4、6页。
- (5)(6)吴世尚:《庄子解》,刘氏唐石簃刊《贵池先哲遗书》本1920年版。
- (7)刘凤苞:《南华雪心编》,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晚香堂刊本。
- (1)刘凤苞:《南华雪心编》。
- (2)钟泰:《庄子发微》,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0页。
- (3)(4)王雱:《南华真经新传》,《道藏》第16册,第155、155页。
- (5)郑圭:《测庄》,明天启六年(1626)刊《快书》本。
- (1)(7)(8)(9)《庄子·逍遥游》,郭庆藩:《庄子集释》,第28、17、21-22、22页。
- (2)《庄子·齐物论》,郭庆藩:《庄子集释》,第45页。
- (3)《庄子·天地》,郭庆藩:《庄子集释》,第428页。
- (4)《庄子·秋水》,郭庆藩:《庄子集释》,第577页。
- (5)《庄子·知北游》,郭庆藩:《庄子集释》,第744页。
- (6)《庄子·天运》,郭庆藩:《庄子集释》,第519页。
- (10)王雱:《南华真经新传》,《道藏》第16册,第156页。
- (1)林希逸:《庄子鬳斋口义》,《道藏》第15册,第691页。
- (2)释德清:《庄子内篇注》,黄曙辉点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0页。
- (3)林云铭:《庄子因》,第5页。
- (4)蒋锡昌:《庄子哲学》,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83页。
- (5)罗勉道:《南华真经循本》,《道藏》第16册,第26页。
- (6)《孟子·尽心下》。
- (7)宣颖:《南华经解》。
- (1)宣颖:《南华经解》。
- (2)刘武:《庄子集解内篇补正》,第17页。
- (3)郭庆藩:《庄子集释》,第894页。
- (1)(2)《南华真经注疏》,郭象注,成玄英疏,第17、18页。
- (3)(4)王雱:《南华真经新传》,《道藏》第16册,第158、158页。
- (5)罗勉道:《南华真经循本》,《道藏》第16册,第28页。
- (6)林云铭:《庄子因》,第8-9页。
- (1)宣颖:《南华经解》。
- (2)《老子》十一章。
- (3)《庄子·人间世》,郭庆藩:《庄子集释》,第186页。
- (4)《老子》十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