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学术思想史重思与清初朱子学的历史地位A Rethinking of History of Academic Ideology in the Qing Dynasty and the Historical Role of Zhu Zi's Philosophy in the Early Qing Dynasty
方遥;
摘要(Abstract):
清代学术思想史的一大特色就是学术潮流的多次转变,而在变与不变中,往往表现出特殊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过去一般被视为清学正统与主流的考据学,虽有其独特而重要的学术价值与贡献,但能够专门从事考据并以此名家的学者人数有限,只占士大夫阶层的一小部分,且其作为一代学术思潮的辉煌不过百年,其学术方法和意义也不断受到包括考据学者在内的各派学者的反思和批评,因而并不能等同于整个清学。而在考据风气掩盖下的清代理学特别是朱子学,在很大程度上仍垄断着义理的真理性和解释权,从而在思想界始终保持着相当的重要性。加之朱子学数百年来一直担负着官方意识形态的角色,更使得这种思想上的重要性变为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实实在在的支配力量,以及广大民众所普遍遵循的信仰与原则,从而在民间社会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其中,清初朱子学作为清初学术思想界的主流,不仅是整个清代朱子学的根基与代表,而且与王学、考据学等相互关联,能够在反思、总结传统理学的基础上,有所调整和发挥,以努力回应并解决新时代所提出的问题与要求,应该成为清代思想史研究的一个重点,加以综合、系统的讨论,发掘其在历史上的真实情况和完整面貌,并对其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予以重新阐述。
关键词(KeyWords): 清代学术思想史;理学;朱子学;考据学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s): 方遥;
DOI: 10.13658/j.cnki.sar.2016.06.024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清)皮锡瑞:《经学历史》,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249-250页。
- (2)邓实:《国学今论》,章太炎、刘师培等撰,徐亮工编校《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329页。
- (3)刘师培:《近代汉学变迁论》,《清儒得失论---刘师培论学杂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71-273页。
- (4)(7)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5-9、158-160页。
- (5)钱穆:《清儒学案序》,《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八),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412-413页。
- (6)胡适:《清代学者的治学方法》,《胡适全集》第一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71页。
- (8)(27)[美]艾尔曼:《从理学到朴学---中华帝国晚期思想与社会变化面面观》,赵刚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9、2页。
- (9)(清)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卷八,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33页。
- (10)(清)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卷一,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页。
- (11)(清)龚自珍:《与江子屏笺》,《龚自珍全集》第五辑,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46-347页。
- (12)(13)(清)方东树:《汉学商兑》卷中之上,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39页。
- (14)(清)方东树:《汉学商兑·序例》,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1页。
- (15)(清)谢金銮:《复郑六亭书》,(清)徐世昌等编《清儒学案》卷六十六《翠庭学案》,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2577页。
- (16)(清)魏源:《魏源集·武进李申耆先生传》,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359页。
- (17)(清)凌廷堪:《与胡敬仲书》,《校礼堂文集》卷二十三,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203-206页。
- (18)(清)王鸣盛:《唐以前音学诸书》,《十七史商榷》卷八十二,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892页。
- (19)(清)焦循:《里堂家训》卷下,《续修四库全书》第95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529页。
- (20)(清)焦循:《与孙渊如观察论考据著作书》,《雕菰集》卷十三,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14页。
- (21)(清)焦循:《述难四》,《雕菰集》卷七,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05页。
- (22)(清)王引之:《与焦里堂先生书》,《王文简公文集》卷四,(清)王念孙等撰,罗振玉辑《高邮王氏遗书》,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205页。
- (23)(清)段玉裁:《博陵尹师所赐朱子小学恭跋》,《经韵楼集》卷八,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93页。
- (24)(清)段玉裁:《与陈恭甫书》,(清)陈寿祺《左海文集》卷四,《续修四库全书》第1496册,第158页。
- (25)(清)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卷二,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4页。
- (26)(33)(清)章学诚:《书朱陆篇后》,《文史通义校注》卷三,叶瑛校注,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76、275页。
- (28)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00页。
- (29)(清)戴震:《与是仲明论学书》,《戴震文集》卷九,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40页。
- (30)(清)戴震:《题惠定宇先生授经图》,《戴震文集》卷十一,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68页。
- (31)(清)段玉裁:《戴东原先生年谱》,(清)戴震《戴震文集》附录,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46页。
- (32)(清)戴震:《与段茂堂等十一札·第十札》,《戴震全书》(六),黄山书社1995年版,第543页。
- (34)(清)章学诚:《文史通义·补遗续·答邵二云书》,古籍出版社1956年版,第368页。
- (35)余英时:《清代思想史的一个新解释》,《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74页。
- (36)钱穆:《前期清儒思想之新天地》,《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八),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5-6页。
- (37)(清)凌廷堪:《大梁与牛次原书》,《校礼堂文集》卷二十三,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200页。
- (38)(清)翁方纲:《考订论上之一》,《复初斋文集》卷七,《续修四库全书》第1455册,第412页。
- (39)(清)陈澧撰,杨寿昌整理:《陈兰甫先生遗稿》,《岭南学报》第二卷第三期,1932年出版。
- (40)(46)(51)(55)萧一山:《清代通史》(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797、795-796、796、750页。
- (41)(44)葛兆光:《中国思想史》(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12页。
- (42)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02页。
- (43)梁启超:《戴东原哲学》,《饮冰室合集》第五册《文集之四十》,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60页。
- (45)(清)顾炎武:《与人书二十五》,《顾亭林诗文集?亭林文集》卷四,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98页。
- (47)(清)顾炎武:《朱子晚年定论》,《日知录集释》卷十八,(清)黄汝成集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064页。
- (48)(清)顾炎武:《华阴县朱子祠堂上梁文》,《顾亭林诗文集?亭林文集》卷五,第121页。
- (49)(清)阎若璩:《潜邱劄记》卷四,清乾隆十年眷西堂刻本。
- (50)(清)阎若璩:《潜邱劄记》卷一,清乾隆十年眷西堂刻本。
- (52)林国标:《清初朱子学研究---对一种经世理学的解读》,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1页。
- (53)(清)章学诚:《朱陆》,《文史通义校注》卷三,叶瑛校注,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64页。
- (54)(56)钱穆:《清儒学案序》,《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八),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411-412、4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