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与历史——德里达思想对历史学的可能效应
陈新
摘要(Abstract):
当代法国哲学家德里达以其书写语言学试图解构西方形而上学传统,这对西方历史哲学而言,也具有极大的冲击力。德里达虽没有系统阐述其历史哲学思想,但书写语言学已经对西方传统历史认识论中的诸多要素进行了解构,如语言、事实、时间、文本、世界、历史等等。本文尝试从上述六个方面,探讨德里达思想对传统历史学的认识论、文本叙述和世界观等层面可能进行的解构,并从接受德里达思想的角度,理解传统历史学在西方后现代思潮中的处境。
关键词(KeyWords): 德里达;解构主义;文本;历史学;历史认识论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陈新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①国内关于“Grammatology”的译法有不同意见,如尚杰、汪家堂译为“文字学”(见尚杰:《德里达》,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德里达:《论文字学》,汪家堂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江风扬译为“书写语言学”(见复旦大学博士论文95105号《形式的形式:德里达书写语言学简论》),其理由是“将Grammatology译为文字学,易让人误解它是一般符号学下面的专门研究文字的一门分支科学,其实,Grammatology甚至比一般符号学还要根本,它要研究的是任何符号形成的一般条件。鉴于本世纪哲学的语言学转向,也鉴于一般语言学在符号学中的特殊地位,同时,还因为德里达赋予书写这一活动的一般语言学中的特殊地位,我们从Grammatology的另一译法:书写语言学。”我们也采用这种译法。
- ②Roland Barthes,“The Discourse of History,”translated by Stephen Bann.Comparative Criticism,3(1981),7-20。法文版首次于1967年发表;Hayden White,Metahistouy:The Historical lmagination in Nineteenth-Century Europe(Baltimoue and London,1973).
- ③Ewa Domanska,Encounters:Philosophy of History after Postmodernism(Charlottesville and London,1998),91.
- ④Ewa Domanska,Encounters,109.
- ⑤据Ewa Domanska,介绍,Keith Jenkins在其著作Why History?Ethics and Postmodernity(London and New York 1999)中有专门一章介绍德里达思想对理论历史学家可能有的用处。可惜笔者尚未见到此书。在此可以说明的是,德里达思想越来越广泛地向历史哲学领域渗透将不可避免,我们也将越来越多地看到历史哲学家在谈论专业问题时提及德里达的名字。
- ⑥⑦[12][27][47][48][49][56][57][58]德里达:《论文字学》,第16、9、16、95、50、59、115、32、31、416页。
- ⑧赫西阿德:《工作与时日》,张竹明、蒋平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1页。
- ⑨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谢德风译,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第18页。紒紛矠胡塞尔:《纯粹现象学通论》,李幼蒸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84页。
- [11]苗力田主编,《亚里士多德全集》第1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49页。
- [13][15][28][32][39][40][41][42]德里达:《声音与现象》,杜小真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6、10、80、108-109、110、110、130、131。
- [14]江风扬:《意识与符号》,刊于《人文艺术》第2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85页。
- [16]W.H.Walsh,Philosophy of History:An introduction(New York,1958),80.
- [17]Jacques Derrida,Positions(Chicago,1982),31.
- [18]Jacques Derrida,Writing and Difference(Chicago,1978),230.
- [19]W.H.Walsh,Philosophy of History:An introduction,77.
- [20][21]德里达:《结构,符号,与人文科学话语中的嬉戏》,盛宁译,载《最新西方文论选》,漓江出版社1991年版,第133、135页。
- [22][24]保罗·利科主编:《哲学主要趋向》,李幼蒸等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376、377页。
- [23][34]参见江风扬:《形式的形式:德里达书写语言学简论》,第82、60页。
- [25]Differance是德里达自造的词,他将difference中的“e”改成“a”,从而使该词在原有的区分、差异的意义之上,添加了延迟、拖延的意思。
- [26][29][30][31]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475、476、482、494页。
- [33]一个“印迹束”,可以理解为结构中的要素,不过这个要素由它与其它要素产生的差异在它自身留下的印迹构成。
- [35][36][59][61][62]德里达:《一种疯狂守护着思想——德里达访谈录》,包亚明主编,何佩群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78、78、102、104、103页。
- [37][38]Jacques Derrida,Positions(Chicago,1982),44-45、45页。
- [43]Ewa Domanska,Encounters,91.
- [44]在当代意义上,欧洲中心论与西方中心论是一致的。为了行文方便,本文统一采用西方中心论一词。
- [45]Peter Gran,Beyond Eurocentrism:A New View of Modern World History(New York,1996),3.
- [46]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高名凯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47—48页。
- [50]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债务国家、哀悼活动和新国际》,何一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2页。
- [51][52][53][54][63][64][65][66][67]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第90、97、97、98、75、75、21、80、80页。
- [55]德里达:《结构,符号,与人文科学话语中的嬉戏》,第147页。
- [60]Geoffrey Bennington and Jacques Derrida,Jacques Derrida(Chicago,199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