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认同及其“认同半径”的建构——基于津、闽、粤三地妈祖信仰的比较研究
张晓艺;李向平;
摘要(Abstract):
灵验性、地方文化传统、信仰建构方式、民间信仰精英是民间信仰的主要认同要素,灵验性与地方文化传统一般可被不同的信仰行动者所共享。信仰认同具有多元特征的层级分别,是经由信仰关系与信仰行动者所处的层级位置二者共同形塑的动态过程。以灵验性为核心,中国人信仰认同的实践逻辑具有叠合认同特征。研究聚焦于津、闽、粤三地妈祖信仰的信仰实践,同时提出"信仰认同半径"的概念工具,用以呈现信仰认同的逻辑机制,特别是信仰认同及其认同要素的内在关联。
关键词(KeyWords): 妈祖信仰;信仰认同;认同半径;信仰方式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民间信仰研究”(项目编号:10&ZD113)
作者(Authors): 张晓艺;李向平;
DOI: 10.13658/j.cnki.sar.2016.06.025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Peek,Lori,"Becoming Muslim:The development of a religious identity."Sociology of Religion 66.3(2005),p.217.
- (2)Maurice Freedman,”On the Sociological Study of Chinese Religion,”in Arthur Wolf,ed.,Religion and Ritual in Chinese Society,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74,p.20.
- (3)Michael Burawoy,“The Extended Case Method,”Sociological Theory,vol.16,No.1(1998),pp.4-33.
- (4)周晓虹:《认同理论:社会学与心理学的分析路径》,《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
- (5)[美]曼纽尔·卡斯特:《认同的力量》(第二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5页。
- (6)Michael A.Hogg and Dominic Abrams,Social Identifications:A Social Psychology of Intergroup Relations And Group Processes,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9,p.19.
- (7)[美]彼得·伯格、托马斯·卢克曼:《现实的社会构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42-147页。
- (8)Weigert,Andrew J,"The Social Production of Identity:Meta-theoretical Foundations,"The Sociological Quarterly,Vol.27,No.2(1986),p.168.
- (9)Hans J.Mo,l“Introduction,”in Hans J.Mol,ed.,Identity and Religion:International,Cross-cultural Approaches,Vol.16,California,Sage Publications,1978,p.7.;Hans J.Mol,Identity and the Sacred:A sketch for a new social-scientific theory of religion,Oxford:Basil Blackwell,1976,pp.202-246.
- (10)方文:《学科制度和社会认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40页。
- (11)Paul R.Katz&Murray A.Rubinstein,eds.,Religion and the Formation of Taiwanese Identities,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03,pp.1-18.
- (12)张珣、叶春荣合编:《台湾本土宗教研究:结构与变异》,南天书局(台北)2006年版,第75页。
- (13)梁丽萍:《中国人的宗教心理---宗教认同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221页。
- (14)李向平、石大建:《中国人的信仰认同模式:以儒教信仰为中心》,《社会》2008年第6期。
- (15)李峰:《超越化约主义:对宗教信众行动与认同研究路径的探讨》,《新疆社会科学》2012年第5期。
- (16)Steven Sangren,History and Magical Power in a Chinese Community,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侯杰、范丽珠:《世俗与神圣:中国民众宗教意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陈彬、刘文钊:《信仰惯习、供需合力、灵验驱动---当代中国民间信仰复兴现象的“三维模型”分析.》,《世界宗教研究》2012年第4期;陈纬华:《灵力经济:一个分析民间信仰活动的新视角》,《台湾社会研究季刊》(台湾)2008年3月刊,第57-105页。
- (17)Sheldon Stryker,Symbolic Interactionism:A Structural Version,New Jersey:The Blackburn Press,2003.
- (18)方文:《叠合认同:“多元一体”的生命逻辑---读杨凤岗<皈信、同化和叠合身份认同:北美华人基督徒研究>》,《社会学研究》2008年第6期。
- (19)[美]杨凤岗:《皈信·同化·叠合身份认同---北美华人基督徒研究》,默言译,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第222页。
- (20)卢晖临、李雪:《如何走出个案---从个案研究到拓展个案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 (21)李向平、李峰:《“神人关系”及其信仰方式的构成---基于“长三角”地区的数据分析》,《社会学研究》2015年第2期,第180页。
- (22)李向平:《信仰但不认同:当代中国信仰的社会学诠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404页。
- (23)李向平:《中国信仰的实践逻辑》,《学术月刊》2010年第6期。
- (24)有关三个个案信仰建构的具体研究,参见李向平:《民间信仰的当代建构与信仰实践---基于津、闽、粤三地妈祖信仰的比较研究》,《河北学刊》2016年第3期。
- (25)Fukuyama Francis,"Social capital,civil society and development,"Third world quarterly,Vol.22,No.1(2001),pp.7-20.
- (26)Delhey,J.K.Newton and C.Welzel,"How General Is Trust In‘Most People’?Solving the Radius of Trust Problem,"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Vol.76,No.5(2011),p.787.
- (27)[美]罗德尼·斯达克、罗杰尔·芬克:《信仰的法则---解释宗教之人的方面》,杨凤岗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50页。
- (28)岳永逸:《灵验·磕头·传说:民间信仰的阴面与阳面》,北京三联书店2010年版,第176页。
- (29)陈纬华:《灵力经济:一个分析民间信仰活动的新视角》,《台湾社会研究季刊》(台湾)2008年3月刊,第58页。
- (30)Murray A.Rubinstein,“‘Medium/Message’in Taiwan’s Mazu-Cult Centers”,in Paul R.Katz&Murray A.Rubinstein,eds.,Religion and the Formation of Taiwanese Identities,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03,pp.181-218.
- (31)P.Steven Sangren,“Anthropology And Identity Politics in Taiwan”,in Paul R.Katz&Murray A.Rubinstein,eds.,Religion and the Formation of Taiwanese Identities,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03,p.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