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以降台湾文学史的建构与身份认同研究
张羽
摘要(Abstract):
1980年以降,一系列台湾文学史论著作在海峡两岸相继出现,撰史者在断裂性与连续性、变动性与经典性中,寻找一个策略性的位置,来划定台湾文学的版图。在这些台湾文学史的编撰中,原生态地保留了撰史者的文化叙事与身份认同。本文主要探讨台湾文学史如何被建构?经典论述如何被拆解?被收录/命名的文本以何种艺术品位来建构?文学史作为权力和文学知识构成的体制发生何种异动?复调的台湾文学史如何论述等等,这些问题已经成为未来应该持续重视的台湾文学史议题。
关键词(KeyWords): 典范;台湾文学史;建构;文化认同;两岸社会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近二十年台湾民众呈现的多元身份认同研究”(项目编号:2010221079);;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课题“两岸文化交流与台湾人文知识分子的文化认同研究”之阶段性成果
作者(Author): 张羽
DOI: 10.13658/j.cnki.sar.2012.03.009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①如刘登翰、庄明萱、黄重添、林承璜等主编《台湾文学史》(上、下)(1991、1993)、叶石涛著《台湾文学史纲》(1987)等,包含了台湾的古典文学、近代文学和现当代文学。
- ②包括王晋民主编的《台湾当代文学》(1986)、黄重添等人《台湾新文学概观》(1986)、白少帆、王玉斌、张恒春、武治纯等人主编的《现代台湾文学史》(1987)、包恒新的《台湾现代文学简述》(1988)、公仲、汪义生的《台湾新文学史初编》(1989)、潘亚暾等人的《台港文学导论》(1990)、朱双一《近二十年台湾文学流脉——“战后新世代”文学论》(1999)、李诠林《台湾现代文学史稿》(2007)、陈芳明《台湾新文学史》(1999年起,以单篇形式连载于《联合文学》,目前尚未出版)等。
- ③如封祖盛的《台湾小说主要流派初探》(1983)、武治纯的《压不扁的玫瑰花——台湾乡土文学初探》(1985)、游胜冠《台湾文学本土论的兴起和发展》(1996)、吕正惠和赵遐秋主编《台湾新文学思潮史纲》(2002)、赵遐秋和曾庆瑞的《“文学台独”面面观》(2002)。朱双一《台湾文学创作思潮简史》(2010)。
- ④如陈少廷《台湾新文学运动简史》(1977)、彭瑞金《台湾新文学运动四十年》(1991)、梁明雄《日据时期台湾新文学运动研究》(1996)等。
- ⑤小说研究如许俊雅《日据时期台湾小说研究》(1994)、陈建忠、应凤凰、张诵圣、刘亮雅合著的《台湾小说史论》(2007)、古继堂的《台湾小说发展史》(1989)、黄重添的《台湾小说艺术采光》和《台湾长篇小说论》(1990)、萧成的《日据时期台湾社会图谱:1920—1945台湾小说研究》等论著;散文研究有徐学的《台湾当代散文综论》(1994)、倪金华的《台湾散文新观察》(2002)等论著;新诗类有廖雪兰《台湾诗史》(1989)、古继堂《台湾新诗发展史》(1989)、刘登翰、朱双一《彼岸的缪斯——台湾诗歌论》、张双英《二十世纪台湾新诗史》(2006)、杨宗翰《台湾现代诗史:批判的阅读》(2002)等论著;文艺理论批评史有古继堂的《台湾新文学理论批评史》(1993)、古远清著《台湾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史》(1994)、卢善庆的《台湾文艺美学研究》(1993)等论著;戏剧及电影电视类研究有田本相主编的《台湾现代戏剧概况》(1996)、李献文《台湾电视文艺综览》、彭耀春《台湾当代戏剧论》(2003)、陈飞宝编《台湾电影史简编》(1983)、陈飞宝和张敦财的《台湾电视发展史》(1995)等。
- ⑥此类史著有杨匡汉主编《扬子江与阿里山的对话》(1995)、汪毅夫《台湾近代诗人在福建》(1998)、丁帆等编著《中国大陆与台湾乡土小说比较史论》(2001)、朱双一著《闽台文学的文化亲缘》(2003年)、刘登翰主编的《文化亲缘与两岸关系——以闽台为中心的考察》(2003)、杨若萍《台湾与大陆文学关系简史(1652-1949)》(2004)、朱双一、张羽《海峡两岸新文学思潮的渊源和比较》(2006)、古远清《海峡两岸文学关系史》(2010)等著作。
- ⑦王诗琅:《日据下台湾新文学的生成及发展——代序》,李南衡主编:《日据下台湾新文学明集2.小说选集一》,明谭出版社1979年3月初版,第1页。
- ⑧叶石涛:《台湾文学史纲》,高雄:文学界杂志社1991年9月版,第103、104页。
- ⑨彭瑞金:《台湾新文学运动40年》,台北:自立晚报社文化出版部,1991年3月版,第81页。
- ⑩刘纪蕙:《文化整体组织与现代主义的推离》,《孤儿.女神.负面书写》,台北:立绪2000年版,第152页。
- 陈芳明:《后殖民台湾:文学史及其周边》,台北:麦田出版社2002年版,第254页。
- 朱立立:《论台湾现代主义文学的历史位址》,《华侨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 林燿德:《环绕当代台湾诗史的若干意见》,《世纪末现代诗论集》,台北:羚杰1995年版,第17页。
- 林燿德:《权力架构与现代诗的发展——与张错对话》,《观念对话》,台北:汉光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版,第111页。
- 林燿德:《不安海域八○年代前叶台湾现代诗风潮试论》,收录于《不安海域》,台北:师大书苑1988年版,第3页。
- 林燿德:《环绕当代台湾诗史的若干意见》,《世纪末现代诗论集》,第18、19页。
- 语见《台湾新世代诗人大系.后记》,参见林燿德:《环绕当代台湾诗史的若干意见》,收录于《世纪末现代诗论集》,第19页。
- 张汉良:《创世纪:诗潮与诗史》,痖弦等编,《创世纪诗选》,台北:尔雅1984年版,第10页。
- 林燿德:《环绕当代台湾诗史的若干意见》,收录于《世纪末现代诗论集》,第13页。
- 许俊雅:《台湾新文学史的分期与检讨》,台湾成功大学台湾文学系主编:《台湾文学史书写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高雄:春晖2008年版,第215页。
- 张京媛主编:《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06页。
- 邱贵芬:《落后的时间与台湾历史叙述:试探现代主义时期女作家创作里另类时间的救赎可能》,参见http://benz.nchu.edu.tw/~intergrams/intergrams/032/032-chiu.htm
- 王德威:《百年来中国文学的巨变与不变——被压抑的现代性》,《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季刊》第9期,1998年3月,第97-106页。
- 林燿德:《环绕当代台湾诗史的若干意见》,收录于《世纪末现代诗论集》,第13页。
- 杨宗翰:《现代诗人方莘》,原载《台湾诗学季刊》35期,2001年6月,《台湾文学的当代视野》,台北市:文津出版社2002年版,第3页。
- 参见张羽、张彩霞:《台湾文学史的撰述与文化认同研究》,《台湾研究集刊》2008年第3期。
- 刘登翰:《特殊心态的呈示和文学经验的互补——从当代中国文学的整体格局看台湾文学》,《台湾香港与海外华文文学论文选》,海峡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 刘小新:《刘登翰文学研究的学术意义》,《华文文学》2003年第4期。
- 刘登翰:《分流与整合: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整体视野》,《文学评论》2001年第4期。
- 如乔福生、谢洪杰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1992)、李新宇主编《新编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1997)、陈辽、曹惠民主编的《百年中华文学史论》(1999)、於可训《中国当代文学概论》(1998)、朱栋霖、丁帆和朱晓进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1999)、陈继会等主编《中国乡土小说史》(1999)、陶德宗《百年中华文学中的台港文学》(2003)、孔范今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金汉、冯云青、朱寿桐《中国现代主义文学史》和张炯、邓绍基、樊骏主编《中华文学通史》等都设有台湾文学的专章或专节。
- 解昆桦:《他者臆度与自我盲视——台湾区域文学史的价值与可能》,杨宗翰主编:《台湾文学史的省思》,台北:富春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版,第24页。
- 叶石涛:《台湾文学史纲》,第51、52页。
- 山口守作彭萱译:《专访叶石涛——2002年6月15日于东京》,《文学台湾》第62号,2007年夏季号,第75、76页。
- 叶石涛作,彭萱译:《我的台湾文学六十年》,《文学台湾》第62期,2007年夏季号,第60页。该论文为叶石涛在2002年应日本东京大学藤井省三教授邀请,在东京大学的演讲稿。
- 萧阿勤:《一九八○年代以来台湾文化民族主义的发展:以“台湾(民族)文学”为主的分析》,《台湾社会学研究》1999年第3期。
- 彭瑞金:《台湾新文学运动40年》,第15、17页。
- 彭瑞金:《台湾新文学运动40年》,第231页。
- 林燿德:《小说迷宫中的政治回路》,《敏感地带》,台北:骆驼1996年版,第15、16、41页。
- 朱双一:《近二十年台湾文学流脉》,厦门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04页。
- 游盛冠:《台湾文学本土论的兴起与发展》,台北:前卫1996年版,第6页。
- 游盛冠:《台湾文学本土论的兴起与发展》,第9、10页。
- 陈芳明:《台湾文学史分期的一个检讨》,《五十年来台湾文学研讨会论文集(二)——台湾文学发展现象》,文讯杂志社编印1992年版,第26-43页。
- 陈芳明:《台湾新文学史的建构与分期》,《联合文学》15卷10期,第162-173页。
- 邱贵芬:《从战后初期女作家的创作谈台湾文学史的叙述》,《中外文学》第29卷第2期,2000年7月号。
- 邱贵芬:《后殖民及其外》,台北:麦田出版社2003年版。
- 黎湘萍:《文学台湾:台湾知识者的文学叙事与理论想象》,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92、293页。
- 王德威:《后遗民写作》,张锦忠、黄锦树编《重写台湾文学史》,台北市:麦田出版社2007年版,第103、104页。
- 王德威:《后遗民写作》,张锦忠、黄锦树编《重写台湾文学史》,第107-108页。
- 陈平原、陈国球主编:《文学史》第三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56页。
- 解昆桦:《他者臆度与自我盲视——台湾区域文学史的价值与可能》,《台湾文学史的省思》,第14页。
- 章宝斋:《文史通义》,台北:史学出版社,1974年4月重印四版,第524页。
- 施善继:《趋炎附势》,《夏潮》2007年11月1日。
- 施懿琳:《台湾古典文学研究现况——以出版专著为对象》,《台湾文学学报》2000年第1期,第4页。
- 解昆桦:《他者臆度与自我盲视——台湾区域文学史的价值与可能》,第22~24页。
- 陈万益:《现阶段区域文学史撰写的意义和问题》,何寄澎主编《文化、认同、社会变迁——战后五十年台湾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文建会2000年版,第301页。
- 黄美娥:《开启台湾文学研究的另一扇窗》,《文讯》2000年4月。
- 黄美娥:《开启台湾文学研究的另一扇窗》,《文讯》2000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