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德文化遗产研究的四维时空及其张力
吴鸿雅;
摘要(Abstract):
中德文化遗产研究不仅为理论命题,更是实践主题。具体说来,文化遗产研究既有时间指向,亦有空间视域;既属历史理论,也为现实观照;既是广度问题,且是深度问题。将她放在时空象限中考察,文化遗产研究贵在打造语境维、实证维、理性维、直觉维之四维时空。辨析其四维时空的内涵,关注其四维时空的流溢、升华和崇高的张力问题,意义重大。研究表明,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关于文化遗产的研究理路。
关键词(KeyWords): 中德文化遗产研究;四维时空;张力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探索研究”(项目编号:11&ZD123);;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文化遗产科学管理研究”(项目编号:11YJA760079);; 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福建优秀文化资源发掘、传承和保护研究”(项目编号:2014B035);; 福建省联丰盛漂染植绒有限公司研究基金“闽南企业优秀民俗文化建构研究”(项目编号:2012Y1115)
作者(Authors): 吴鸿雅;
DOI: 10.13658/j.cnki.sar.2016.05.025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4)(9)(13)(15)彭兆荣:《遗产学与遗产运动:表述与制造》,《文艺研究》2008年第2期。
- (2)(10)(11)(12)Barbara Kirshenblatt-Gimblett(ed.),Destination Culture:Tourism,Museums,and Heritage.1998,p.142.p.17.p.21.pp.30-34.
- (3)Robert Hewison,Heritage:An Interpretation,in David L.Uzzell(ed.),Heritage interpretation(Vol.1):The Natural and Built Environment.London&New York:Belhaven Press,1989,p.18.
- (5)(6)(7)(8)Peter Howard,Heritage:Management,Interpretation,Identity.London&New York:Continuum,2006,p.36.p.44.p.167.p.150.
- (14)Mary Hufford(ed.),Conserving Culture:A New Discourse on Heritage.Urbana and Chicago: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94.p.5.
- (16)李学勤:《中德古代文明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95页。
- (17)(19)(20)(26)李醒民:《科学编史学的“四维空时”及其“张力”》,《自然辩证法通讯》2002年第3期。
- (18)吴鸿雅:《南音科学技术思想论稿》,中国戏剧出版社2011年版,第1-9页。
- (21)孟建伟:《科学与人文精神》,《哲学研究》1996年第8期。
- (22)《淮南子》卷三《天文训》,《诸子集成》第七册,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47页。
- (23)黄翔鹏:《曾侯乙钟、磬铭文乐学体系初探》,《音乐研究》1981年第1期。吴世忠:《漫话南音工尺谱》,《南音学术讨论会》,中国泉州南音研究会,1985年,第1-12页。
- (24)[美]托马斯·库恩:《必要的张力——科学的传统和变革论文选》,范岱年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24页。
- (25)李醒民:《善于在对立的两极保持必要的张力——一种卓有成效的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准则》,《中德社会科学》1986年第4期。
- (27)(29)(30)[美]彼得·A·安杰利斯:《哲学辞典》,段德智、尹大贻等译,猫头鹰出版社(台湾)2005年版,第117-118页、第433页、第43页。
- (28)Sigrid Sommer.Erlebnis Welterbe Die Schl·sser und Parks von Potsdam und Belin.Landeshauptstadt Potsdam,2008.PP.19-24.
- (31)[德]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5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