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县国家: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传统及其当代挑战Prefecture-and-County Country: Tradition of China's National Governance System and Its Contemporary Challenge
曹锦清;刘炳辉;
摘要(Abstract):
中国在传统社会基础上逐渐形成了"郡县国家"为核心特征的国家治理体系,其以中原农耕乡土社会的"郡县制度"为主导和针对边疆游牧流动社会的"盟旗制度"为补充。"郡县国家"有四大支柱:中央集权为核心导向、文官制度为中层支撑、乡土自治为基层设计、行政区划为技术保障。"郡县国家"的静态社会治理经验至今依然有强大的历史惯性和影响力,但其在面对"流动社会"时出现了严重不适应,尤其体现在中央集权和地方自主、科层僵化与有效治理之间的矛盾。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就国家治理的社会基础而言,是由一个"静态社会"向"流动社会"转变,这构成了以"郡县国家"为传统的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长期与根本挑战。
关键词(KeyWords): 郡县制度;盟旗制度;流动社会;科层制;国家治理体系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研究:聚焦人口流入型地区”(项目编号:15ZDC028)子课题“构建人口流入型地区全民共建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理论基础研究”
作者(Authors): 曹锦清;刘炳辉;
DOI: 10.13658/j.cnki.sar.2016.06.001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俞可平:《中国治理变迁30年(1978-2008)》,《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第3期。
- 徐勇、吕楠:《热话题与冷思考---关于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对话》,《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4年第1期。
- 渠敬东:《项目制:一种新的国家治理体制》,《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5期。
- 黄宗智、龚为纲、高原:《“项目制”的运作机制和效果是“合理化”吗?》,《开放时代》2014年第5期。
- 史普元:《科层为体、项目为用:一个中央项目运作的组织探讨》,《社会》2015年第5期。
- 周雪光:《国家治理逻辑和中国官僚体制:一个韦伯理论视角》,《开放时代》2013年第3期。
- 周黎安:《行政发包制》,《社会》2014年第6期。
- 冯仕政:《政治市场想象与中国国家治理分析:兼评周黎安的行政发包制理论》,《社会》2014年第6期。
- 周雪光:《运动型治理机制: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再思考》,《开放时代》2012年第9期。
- 刘剑雄:《中国政治锦标赛竞争研究》,《公共管理学报》2008年第3期。
- 欧阳静:《论基层运动型治理:兼于周雪光等商》,《开放时代》2014年第6期。
- 欧阳静:《压力型体制和乡镇的策略主义逻辑》,《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1年第3期。
- 黄宗智:《集权的简约治理:中国以准官员和纠纷解决为主的半正式基层行政》,《开放时代》2008年第2期。
- 任剑涛:《国家治理的简约主义》,《开放时代》2010年第7期。
-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3/1115/c1001-23559207.html,最后查询2016-04-30。
- (2)王绍光:《中国·政道》《中国·治道》,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 (3)张志强:《超越民族主义:“多元一体”的清代中国---对“新清史”的回应》,《文化纵横》2016年第2期。
- (4)苏力:《大国及其疆域的政制构成》,《法学家》2016年第1期。
- (5)宋昌斌:《编户齐民---户籍与赋役》,长春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
- (6)[德]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8页。
- (7)(清)沈德潜选:《击壤歌》,《古诗源》,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1页。
- (8)宋亚平:《中国县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206页。
- (9)何一民:《中国城市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548页。
- (10)(12)史明正:《走向近代化的北京城---城市建设与社会变革》,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9页。
- (11)《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http://news.xinhuanet.com/2013lh/2013-03/10/c_114968104.htm,最后查询2016-03-20。
- (13)[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7页。
- (14)李惠斌:《马克思<法兰西内战>研究读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年版,第85页。
- (15)[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68-75页。
- (16)Gerth,H.H.and C.W.Mills(eds.),1946,From Max Weber,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P.196-203.
- (17)杨伯峻:《滕文公上》,《孟子译注》,中华书局2008年版。
- (18)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26-249页。
- (19)[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72页。
- (20)庄孔韶:《人类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12页。
- (21)[俄]巴托尔德:《蒙古入侵时期的突厥斯坦》,张锡彤、张广达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535-537页。
- (22)吴宁:《川西草地的传统利用---关于游牧的辩驳》,《山地学报》2004年第11期。
- (23)(汉)司马迁:《史记》,台海出版社1997年版,第811页。
- (24)解志伟:《游牧:流动与变迁---新疆木垒县乌孜别克族游牧社会的人类学考察》,全国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年版,第155、158页。
- (25)(26)张昆:《蒙古族定居牧民的生计选择与草原情节---以东乌珠穆沁旗调查为例》,中山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年版,第240页。
- (27)[英]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6页。
- (28)王学泰:《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同心出版社2007年版,第720-721页。
- (29)范涛:《流动的关系---大襟岛的个人、亲属与社会》,中山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版,第147页。
- (30)[比]亨利·皮朗:《中世纪欧洲经济社会史》,乐文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61页。
- (31)[德]马克思:《资本论》,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53-354页。
- (32)2015年中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全文),http://www.china.com.cn/news/txt/2016-04/20/content_38288171.htm,最后查询2016-04-21。
- (33)[美]霍华德·丘达柯夫、朱迪丝·史密斯、彼得·鲍德温:《美国城市社会的演变(第7版)》,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6年版,第99页。
- (34)[美]Howard P.Chudacoff,Mobile Americans:Residential and Social Mobility in Omaha,1880-1920.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2
- (35)吴重庆:《无主体熟人社会及社会重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189页。
- (36)谭同学:《亲缘、地缘与市场的互嵌---社会经济视角下的新化数码快印业研究》,《开放时代》2012年第6期。
- (37)黄宗智:《中国的隐形农业革命(1980-2010)》,《开放时代》2016年第1期。
- (38)曹锦清、张乐天、陈中亚:《当代浙北乡村的社会文化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 (39)秦小辉:《新莞人局成立6年后被收编》,《羊城晚报》2014年9月19日A21版。
- (40)叶静:《地方软财政支出与基层治理---以编外人员扩张为例》,《社会学研究》2016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