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家国天下:“一带一路”合作中的四层价值体系Personal Dedication to the Welfare of the Nation and the World:Four-Tier Value System in the “Belt and Road” Cooperation
包广将,杨沛鑫
摘要(Abstract):
国际相互依赖与全球化发展是推进"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基本背景,而全球化发展不仅使个人、家庭、国家及世界等多种维度上的行为体形成了稳定的价值主体,而且日益加剧了各种价值之间的张力。因而,在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化合作阶段如何满足各种价值主体的需求并舒缓各种价值之间的张力显得尤为重要。鉴于此,以"身家国天下"思想为视角探讨了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合作所涉及的主要价值主体,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起与现代话语体系个人、家庭、国家及世界相适应的四位一体的价值体系。
关键词(KeyWords): 一带一路;儒学;价值观;中国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一带一路’与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构建研究”(项目编号:17ZDA042);;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中国与东盟国家信任网络的构建研究”(项目编号:2072DLBLD19)
作者(Author): 包广将,杨沛鑫
DOI: 10.13658/j.cnki.sar.2019.03.015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韦宗友:《战略焦虑与美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及政策变化》,《南洋问题研究》2018年第4期。
- (1)柳思思:《差序格局理论视阈下的“一带一路”---从欧美思维到中国智慧》,《南亚研究》2018年第1期。
- (2)肯尼思·沃尔兹:《国际政治理论》,信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8-45页。
- (3)胡礼忠、邢新宇:《宗藩体系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两种经典国际体系的比较与启示》,《国际观察》2011年第6期。
- (4)李巍、王勇:《国际关系研究层次的回落》,《国际政治科学》2006年第3期。
- (5)苏长和:《共生型国际体系的可能---在一个多极世界中如何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世界经济与政治》2013年第9期。
- (1)Miles Kahler,“Inventing International Relations”,in MichaelW.Doyle&G.John Ikenberry,eds.,New Thinking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Colorado:Westview Press,1997,pp.20-53.
- (1)刘长林:《中国智慧与系统思维》,台湾商务印书馆(台北)1991年版,第61页。
- (2)《大学》中“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进一步细化了这种层次划分思想,是儒学思想中运用层次划分思维较为典型的论述。
- (3)胡平生:《孝经译注》,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39页。
- (4)《孟子·离娄上》。
- (5)黄玉顺:《“以身为本”与“大同主义”》,《探索与争鸣》2016年第1期。
- (6)孙向晨:《论中国文化传统中‘家的哲学’现代重生的可能性》,《复旦学报》2014年第1期。
- (7)徐进:《孟子的国家间政治思想及启示》,《世界经济与政治》2009年第1期。
- (8)唐君毅:《家庭、国家、天下之观念再建立序论》,《中华文人与当今世界补编》(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23页。
- (9)Tu Wei-ming,Confucian Thought:Selfhood and as Creative Transformation,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85,pp.171-181.
- (1)黄玉顺:《“以身为本”与“大同主义”》,《探索与争鸣》2016年第1期。
- (2)陶杨华:《马丁怀特的理性主义及其哲学基础---界定与捍卫》,《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
- (3)周琪:《美国人权外交政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8页。
- (4)习近平在“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上的讲话,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12/c_1120103506.htm.
- (5)《礼记·礼运》说:“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参见《礼记》:《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本。
- (6)格劳秀斯通过国际法构建起了一个以民族国家为单位的主权体系,是一个国家间相互斗争与合作的现代世界秩序。这个体系以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署成为现实。参见高全喜:《格劳秀斯与他的时代:自然法、海洋法权与国际秩序》,《比较法研究》2008年第4期。
- (7)唐君毅:《家庭、国家、天下之观念再建立序论》,载《中华文人与当今世界补编》(二),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版,第621页。
- (1)刘梁剑:《天人共同体视域下的正义观》,《哲学研究》2015年第5期。
- (2)赵汀阳:《中国作为一个政治神学概念》,《江海学刊》2015年第5期。
- (3)刘长林:《中国智慧与系统思维》,第59页。
- (4)王敏光:《先秦哲学视域中的个体性思想探略》,《社会科学家》2015年第6期。
- (5)许纪霖:《现代中国的家国天下与自我认同》,《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5期。
- (6)周可其:《儒家学说中关于“天”的观念和信仰及其历史演变》,《周易研究》2004年第2期。
- (7)《张子语录》下。
- (8)冯友兰有关“家国天下”思想的论述可参见冯友兰:《新事论》,商务印书馆1940年版,第60-78页。
- (9)冯友兰:《新事论》,商务印书馆1940年版,第60-78页。
- (1)吕思勉:《中国制度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373页。
- (2)罗伯特·吉尔平:《全球政治经济学---解读国际经济秩序》,杨宇光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62页。
- (3)夏勇:《人权概念起源:权利的历史哲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89页。
- (4)蔡仁厚:《孔子的生命境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版,第55页。
- (1)远藤隆吉:《支那哲学史》,金范臣译,京师大学堂1903年版,第2册,第8页。转引自乔清举:《中国哲学研究反思:超越“以西释中”》,《中国社会科学》2014年第11期。
- (2)狄百瑞:《“亚洲价值”与儒家之人格主义》,收入国际儒学联合会编:《国际儒学研究》第6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页。
- (3)李明辉:《儒家视野下的政治思想》,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1页。
- (4)夏勇:《人权概念起源:权利的历史哲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69页。
- (5)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66页。
- (6)崔大华:《儒学的现代命运---儒家传统的现代阐释》,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4页。
- (1)我国在党的十八大上也已将“民主”列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之一。
- (2)《论语·季氏》。
- (3)冯友兰:《新事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162-163页。
- (4)杨联陞:《从历史看中国的世界秩序》,《国史探微》,台湾联经出版公司(台北)1983年版,第3-5页。
- (5)钱穆对罗马帝国与中华帝国做过比较研究并指出二者治国方式存在显著差异。参见钱穆:《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3-14页。
- (6)徐复观:《学术与政治之间》,学生书局(台北)1985年版,第54-55页。
- (7)林正弘:《殷海光全集》,台湾桂冠图书公司(台北)1990年版,第360页。
- (8)牟宗三:《政道与治道》,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2010年版,第134页。
- (9)安靖如:《当代儒家政治哲学》,韩华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77页。
- (10)吴志成:《全球治理对国家治理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2016年第6期。
- (1)苏长和:《全球公共问题与国际合作---一种制度的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22页。
- (2)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222页。
- (3)俞正梁:《国际关系与全球政治》,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6页。
- (4)关于“天下”概念及其政治意涵的阐释参见赵汀阳:《“天下体系”:帝国与世界制度》,《世界哲学》2003年第5期。
- (5)姚璐、刘雪莲:《后危机时代全球治理发展的新动向》,《国外理论动态》2013年第8期。
- (6)黄玉顺:《中国正义论纲要》,《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 (7)萨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刘绯等译,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第12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