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空间定位到空间错位——城镇化过程中民间信仰方式的转型From Spatial Orientation to Spatial Dislocation——The Transformation of Mode of Folk Beliefs in the Course of Urbanization
李向平,杨杨
摘要(Abstract):
从乡土中国到城镇中国,是当前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的亘古未有之大变局。民间信仰作为中国漫长农业社会的产物,与中国乡土社会以血缘、地缘为核心的社会结构互生互长,呈现为祖宗崇拜与地方性神灵信仰两大系统。信仰层面的人神关系与实践层面的人人关系有着内在的同构性,具有显著的在地依赖关系,呈现为"空间定位"的特征。城镇化从人地关系上对现有社会结构发起了变革,随着民间信仰主体从乡土向城镇的转移,静态社会结构转向流动社会结构,基于中国民间社会的人地关系、人神关系的民间信仰方式必然发生相应改变,由此呈现民间信仰的"空间错位"现象。因此,从空间定位到空间错位,构成了民间信仰方式在城镇化过程中的核心转型过程,其最终所指就是一种超人际、超空间、社团化的信仰方式。
关键词(KeyWords): 民间信仰;空间定位;空间错位;城镇化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宗教社会学话语体系及其本土知识结构研究”(项目编号:18ZDA230);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农村建设与宗教关系研究”(项目编号:18CZJ026);; 2019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创新计划重大项目“中华文明信仰与当代中国心态秩序重建”
作者(Author): 李向平,杨杨
DOI: 10.13658/j.cnki.sar.2019.03.024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费孝通:《乡土中国》,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页。
- (1)费孝通:《乡土中国》,第3页。
- (2)许烺光:《祖荫下》,王芃、徐隆德译,南天书局(台北)2000年版,第94页。
- (1)杨庆堃:《中国社会中的宗教:宗教的现代社会功能及其历史因素之研究》,范丽珠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1页。
- (2)范正义:《社会转型与民间信仰变迁---泉州个案研究》,《世界宗教研究》2010年第1期。
- (3)引自林美容:《由祭祀圈到信仰圈》,《中国海洋发展史论文集》第三辑,1988年,第97页。
- (4)林美容、许谷鸣:《关渡妈祖的信仰圈》,《妈祖信仰与现代社会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台湾宗教学会2003年,第117页。
- (5)林美容:《人类学与台湾》,稻乡出版社(台北)2008年版,第75-76页。
- (1)郑振满:《神庙祭典与社区发展模式》,《史林》1995年第1期;陈春声:《信仰空间与社区历史的演变》,《清史研究》1992年第3期;刘志伟:《大洲岛的神庙与社区体系》,中国社会史学会1998年苏州年会论文;钱杭:《忠义传说、祭祀圈与祭祀组织》,《史林》2002年第2期。
- (2)许嘉明:《祭祀圈之于居台汉人社会的独特性》,《中华文化复兴月刊》1978年第6期。
- (3)张珣:《打破圈圈:从“祭祀圈”到“后祭祀圈”》,张珣、江灿腾编:《台湾本土宗教研究的新视野和新思维》,南天书局(台北)2003年版,第96-101页。
- (4)阎云翔:《私人生活的变革》,龚小夏译,上海书店2006年版,第203-208页。
- (5)杨美慧:《“温州模式”中的礼仪经济》,《学海》2009年第3期。
- (1)博萨尔:《荃湾城市化中的空间、变易与风水》,迈耶斯:《城市工业环境中的中国传统宗教习俗:以观塘为例》,梁景文、罗思:《攀上社会阶梯的难民神祗:香港黄大仙》,见陈慎庆:《诸神嘉年华---香港宗教研究》,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香港)2002年版。
- (2)Brueckner J K,Martin R W.,“Spatial mismatch:An equilibrium analysis”,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Vol.27,No.6,1997,pp.693-714.Thompson M A.,“The impact of spatial mismatch on female labor force participation”,Economic Development Quarterly,Vol.11,No.2,1997,pp.138-145.
- (1)(2)(5)(6)王斯福:《帝国的隐喻》,赵旭东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77-278、91、301、152页。
- (3)张珣:《打破圈圈:从“祭祀圈”到“后祭祀圈”》,第96-101页。
- (4)杨庆堃:《中国社会中的宗教》,范丽珠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3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