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学术

2019, No.271(03) 200-207+247

[打印本页] [关闭]
本期目录(Current Issue) | 过刊浏览(Archive) | 高级检索(Advanced Search)

从空间定位到空间错位——城镇化过程中民间信仰方式的转型
From Spatial Orientation to Spatial Dislocation——The Transformation of Mode of Folk Beliefs in the Course of Urbanization

李向平,杨杨

摘要(Abstract):

从乡土中国到城镇中国,是当前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的亘古未有之大变局。民间信仰作为中国漫长农业社会的产物,与中国乡土社会以血缘、地缘为核心的社会结构互生互长,呈现为祖宗崇拜与地方性神灵信仰两大系统。信仰层面的人神关系与实践层面的人人关系有着内在的同构性,具有显著的在地依赖关系,呈现为"空间定位"的特征。城镇化从人地关系上对现有社会结构发起了变革,随着民间信仰主体从乡土向城镇的转移,静态社会结构转向流动社会结构,基于中国民间社会的人地关系、人神关系的民间信仰方式必然发生相应改变,由此呈现民间信仰的"空间错位"现象。因此,从空间定位到空间错位,构成了民间信仰方式在城镇化过程中的核心转型过程,其最终所指就是一种超人际、超空间、社团化的信仰方式。

关键词(KeyWords): 民间信仰;空间定位;空间错位;城镇化

Abstract:

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宗教社会学话语体系及其本土知识结构研究”(项目编号:18ZDA230);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农村建设与宗教关系研究”(项目编号:18CZJ026);; 2019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创新计划重大项目“中华文明信仰与当代中国心态秩序重建”

作者(Author): 李向平,杨杨

DOI: 10.13658/j.cnki.sar.2019.03.024

参考文献(References):

扩展功能
本文信息
服务与反馈
本文关键词相关文章
本文作者相关文章
中国知网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