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课程价值实现的语言哲学检视
白臻贤;
摘要(Abstract):
语言与教育本质上有内在相通的地方,二者都关涉人的生命并延伸生命的可能性。在课程实践中寻找语言与存在的一致性,关注人在语言中的成长,以语言达到世界,是外语课程应有的价值选择和追求,也是外语课程价值实现的必由路径。以语言哲学的视野考察外语课程价值选择与价值实现,是为了寻求外语课程改革的内生动力。
关键词(KeyWords): 外语教学;语言哲学;价值取向
基金项目(Foundation): 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外语课程价值取向与价值实现研究”(项目编号:XJK12YYBOO2)
作者(Authors): 白臻贤;
DOI: 10.13658/j.cnki.sar.2016.04.026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李广、马云鹏:《课程价值取向:含义、特征及其文化解析》,《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 (2)[英]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陈嘉映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7页。
- (3)(23)钱冠连:《语言:人类最后的家园》,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35、33页。
- (4)陈侠:《课程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13页。
- (5)白臻贤:《外语课程文化自觉价值取向的后现代视角》,《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年第3期。
- (6)高伟:《爱与认识:对教育可靠基础的追问》,《教育研究》2014年第6期。
- (7)(22)李政涛:《教育研究中的四种语言学取向》,《教育研究与实验(理论版)》2006年第6期。
- (8)张楚廷:《教育学属于人文科学》,《教育研究》2011年第8期。
- (9)温恒福:《建设性后现代教育论》,《教育研究》2012年第12期。
- (10)郝德永:《课程的本质主义症结与“合法性”危机》,《教育研究》2007年第9期。
- (11)郝德永:《人的存在方式与教育的乌托邦品质》,《高等教育研究》2004年第4期。
- (12)洪名勇:《价值转化模型与隐性知识的开发利用》,《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年第12期。
- (13)(14)郭元祥:《课程理解的转向:从“作为事实”到“作为实践”》,《课程·教材·教法》2008年第1期。
- (15)[美]多尔:《后现代课程观》,王红宇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6页。
- (16)王洪席、郝德永:《课程隐喻的教育学意义缺失与超越》,《全球教育展望》2007年第3期。
- (17)滕守尧:《对话理论》,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版,第24页。
- (18)杨生平:《语言学、哲学与语言哲学及其有关系》,《外语学刊》2007年第3期。
- (19)赵奎英:《海德格尔后期语言观对生态美学文化研究的历史性建构》,《文学评论》2009年第5期。
- (20)高宣扬:《当代社会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8页。
- (21)王寅:《语言哲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477页。
- (24)张楚廷:《高等教育哲学通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