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代电影导演影像叙事特征论
焦仕刚;李晓红;
摘要(Abstract):
第六代导演是当前票房和市场效益绝佳电影的创作主力,许多评论家惊呼第六代导演已然放弃自己独立的电影立场,开始拥抱市场、迎合观众。然而真正深入探索第六代导演这个群体,却发现他们被现实逼迫着"华丽"转身的同时,又倔强而悲情地坚守着属于他们的影像叙事特征。恍然十年已过,第六代导演当下影像特征、全新的创作态势、独特的影像叙事本质存在论,是我们特别关注和反思的地方。
关键词(KeyWords): 第六代导演;影像特征;创作态势;本质存在论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s): 焦仕刚;李晓红;
DOI: 10.13658/j.cnki.sar.2016.01.026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第六代导演的集体转型是目前学界争论一个不休的话题,因此,有的学者从第六代导演代表性人物贾樟柯、王小帅、娄烨等人的转为拍摄主流的电影时间界限,有2002年转型,也有2004年、2005年等转型说法;有的学者认为,从第四代到第六代,电影风格从诗意到批判再由批判到消费与怀旧,这是由于中国的迅速城市化和日益全球化,以及由此带来的种种弊端,使乡愁和重返家园的原型意象得以凸现。(陈旭光、苏涛:《论新世纪的“后五代”电影现象》,《文艺争鸣》2007年第1期);有的学者则是以电影政策的改变和导演参与国家电影产业改革的进程为准,2005年12月9日至12日,由电影局、北京电影学院、中国影协、电影导演协会等主办、在北京电影学院召开的“青年电影创作座谈会”。这次会议在象征的意义上还是一次“第六代”电影导演与“地下电影”的集体告别仪式(贾磊磊:《时代影像的历史地平线---关于中国“第六代”电影导演历史演进的主体报告》,《当代电影》2006年第5期)。本文坚持综合立场,考虑第六代导演的生活处境、艺术高峰作品诞生后风格转变时间、美学形式的变化阶段,因为2005年左右1-2年时间为界限,第六代电影导演基本完成他们自己的电影艺术美学自足的代表性作品,因此,本文坚持2005年左右作为其集体转型的时间。
- (2)杨远婴主编:《中国电影专业史研究·电影文化卷》,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
- (3)谢洪涌:《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电影“第六代”导演群体研究》,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 (4)杨晓林:《中国第六代电影的电影史意义》,《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 (5)冯国冀:《人到中年的文化回归---第六代电影导演创作转型的缘由》,《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3年2月。
- (6)(8)(10)韩琛:《废墟上的先锋---论第六代电影的后现代性》,《绥化学院学报》2008年4月。
- (7)朴宰亨:《论“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 (9)王运卿:《“第六代”电影导演的研究综述》,《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 (11)潘万里:《体制缝隙中的“大写作者”---陆川电影研究》,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
- (12)(16)(19)陈晓云、鲜佳:《难以定义的电影格局---对当下导演群体及其创作现象的一种观察与批评》,《当代电影》2014年12月。
- (13)(20)[法]让·米特里:《电影符号学质疑---语言与电影》,方尔平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2版,第24、264页。
- (14)“‘网生代’是对当前电影创作和生产线上的观察而产生的概念,《老男孩猛龙过江》是一个标志性事件,它从网络电影转化为大电影,而且是由网络主创人员担任电影主创。传统的代际概念主要是时间概念,从第一代到第五代、第六代都来自于这种分类角度。但‘网生代’更是一个空间概念,是代表着对不同媒介使用而出现的一代。它不仅是电影创作概念,同时也是电影观众概念,它将创作者与观众联系在一起。与第五代、第六代导演不同,‘网生代’电影人是从网络的土壤中生长起来的一代。同时,在互联网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这一代用户也逐渐变成电影观众的主流人群,他们让‘网生代’电影往往创造出意想不到的票房成绩,甚至改写了中国电影档期……据美国2012年的一项研究,‘数字原生代’(Digital Native,即伴随数字和移动通讯技术发展成长起来的一代)平均每小时会在不同的媒介平台(包括电视、印刷媒体、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登)间转换27次之多,几乎每两分钟就会切换一次平台。这种对时间的极度分割正在改变着用户消费媒介的习惯,他们正越来越习惯于接受碎片化的内容。而‘网生代’电影正是在这样一种新的媒介环境中诞生的,他们最能迎合的也恰恰是伴随着这一媒介环境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观众。他们已经可以很好地理解跨媒介改编作品中的省略、互文、戏仿抑或延伸、用自己的想象力将跳跃的角色和不连贯的情节拼接起来、连缀成完整的故事,并热衷于在社交网络分享自己的理解。”(尹鸿、梁君健:《“网生代元年”的多元电影文化---2014年中国电影创作备忘》,《当代电影》2015年3月。)
- (15)范志忠、唐朱勇:《青年电影创作与多媒体的跨界融合---“第二届浙江青年电影节电影评论发展论坛”综述》,《当代电影》2015年1月。
- (17)[法]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崔君衍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版,第11-12页。
- (18)[法]克里斯蒂安·麦茨:《想象的能指---精神分析与电影》,王志敏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版,第81页。
- (21)[法]让·爱泼斯坦:《电影的本质》,沙地译,李恒基、杨远婴主编:《外国电影理论文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83页。
- (22)[法]阿贝尔·冈斯:《画面的时代来到了》,柯立森译,李恒基、杨远婴主编:《外国电影理论文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版,第78-79页。
- (23)杨远婴:《百年六代影像中国---关于中国电影导演的代际谱系研寻》,《当代电影》2001年第6期。
- (24)尹鸿、冯飞雪:《2014年中国电影产业备忘》,《电影艺术》2015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