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长之的文学理论与康德美学Li Changzhi's Literary Theory and Kantian Aesthetics
罗伟文
摘要(Abstract):
李长之的文学理论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是以康德美学作为文学理论建构的重要思想资源。具体表现在:以非功利性界定文学的本质,阐明文学的审美自律性;以"无用之用"思考文学的价值,强调文学的美、善统一;以天才论张扬创作主体的主体意识,确立带有西方文化内核的主体性观念;以先验图型说为根据建构批评范畴,探求文学创作的普适性规律;以理解力、有机统一说为理据建立批评原则,力图使批评成为一门专门之学。认真梳理和阐发李长之的理论思想,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其理论的独特内涵和历史贡献。
关键词(KeyWords): 李长之;文学理论;康德美学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罗伟文
DOI: 10.13658/j.cnki.sar.2019.03.019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李长之:《正确的文学观念之树立》,《李长之文集》第三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314页。本文所引《李长之文集》均出自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为行文方便,下文只标卷数和页码。
- (2)李长之:《我对于“美学和文艺批评的关系”的看法》,《李长之文集》第三卷,第6页。
- (3)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5页。
- (4)牛宏宝等:《汉语语境中的西方美学》,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51页。
- (5)李长之:《中国画论体系及其批评》,《李长之文集》第三卷,第287页。
- (1)李长之:《批评家为什么要批评?》,《李长之文集》第三卷,第28页。
- (2)李长之:《我对于“美学和文艺批评的关系”的看法》,《李长之文集》第三卷,第8页。
- (3)俞兆平:《中国现代三大文学思潮新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95-96页。
- (4)俞兆平在《中国现代三大文学思潮新论》中,对创造社关于“貌似无用,然而有大用存焉”这一令人困惑的文学价值判断做了解释,认为这个“二律背反”命题源自康德美学,其“用”与“不用”对立的两极可以通过合题的方式完满解决。俞兆平对现代文学史上这个命题的破解,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视野。
- (5)康德:《判断力批判》,第186页。
- (1)郭沫若:《十批判书》,《郭沫若全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82版,第204页。
- (2)王国维:《孔子之美育主义》,《王国维文集》第三卷,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第158页。
- (3)鲁迅:《摩罗诗力说》,《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71页。
- (4)郭沫若:《论国内的评坛及我对于创作的态度》,《郭沫若全集》第十五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29页。
- (5)李长之:《中国画论体系及其批评》,《李长之文集》第三卷,第288页。
- (1)李长之:《论大自然和艺术之联系》,《李长之文集》第三卷,第455页。
- (2)瓦·费·阿斯穆斯:《康德》,孙鼎国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398页。
- (3)康德:《判断力批判》,第150页。
- (4)李长之:《中国画论体系及其批评》,《李长之文集》第三卷,第293页。
- (5)邓晓芒:《冥河的摆渡者---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76页。
- (1)李长之:《我对于文艺批评的要求和主张》,《李长之文集》第三卷,第21页。
- (2)李长之:《艺术论的文学原理》,《李长之文集》第三卷,第535页。
- (3)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39页。
- (4)叶秀山:《诗·史·思---现象学和存在哲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5页。
- (1)(2)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180、196页。
- (3)李长之:《批评家凭借的是哪一点》,《李长之文集》第三卷,第441页。
- (4)李长之:《文艺研究之科学精神》,《李长之文集》第三卷,第137页。
- (5)李长之:《论人类命运之二重性及文艺上两大巨潮之根本的考查》,《李长之文集》第三卷,第74页。
- (1)(2)李长之:《艺术论的文学原理》,《李长之文集》第三卷,第530、529页。
- (3)康德:《判断力批判》,第14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