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都市文学研究理路辨析
朱立立
摘要(Abstract):
“都市文学”的兴起已成为当代台湾文学最为重要的潮流之一 ,它意味文学重心从乡村向都市的转移。都市文学思潮的发生与演变 ,是由文学创作与批评话语共同推动的。本文着重讨论台湾都市文学批评话语的诸种类型及其分岐 ,试图更切近地认识当代台湾文学思潮的脉动。
关键词(KeyWords): 都市文学论述;文类;主流说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朱立立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①⑥李欧梵:《徘徊在现代和后现代之间》,台北正中1999年版,第152、152、147页。
- ②陈思和:《但开风气不为师———谈台湾新世代小说在文学史上的意义》,选自林耀德、孟梵主编:《世纪末偏航》,台北,时报文化出版公司1990年版,第348、352页。
- ③李洁非:《城市文学之崛起:社会和文学背景》,载《当代作家评论》1998年第3期。
- ④刘登翰:《台湾城市文学断想》。
- ⑤蔡诗萍:《小说族与都市浪漫小说》,选自孟梵、林耀德:《流行天下:当代台湾通俗文学论》,台北,时报文化出版公司1992年版,第165、174页。
- ⑦“都市文学跃居台湾文学主流”的提法具体见于《新世代小说大系·都市卷》的前言部分,前言为黄凡、林耀德所撰。这一观念得到了部分学者的认可,如大陆学者朱双一在《近二十年台湾文学流脉》等著述中沿用并阐释了此一说法。
- ⑧赵朕:《台湾与大陆小说比较论》,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79页。
- ⑨斐元领:《都市小说的社会阅读》,见《当代台湾文学评论大系·小说批评卷》,台北,正中书局1993年版,第197页。
- ⑩(英)特雷·伊格尔顿著,王杰等译:《美学意识形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45页。
- 痖弦:《在城市里成长———林耀德散文作品印象》,见林耀德:《一座城市的身世》,时报出版公司1987年版,第14页。
- 林耀德:《80年代的都市文学》,见孟樊、林耀德编:《世纪末偏航》,时报文化出版公司1990年版,第376页。
- 张汉良:《都市诗言谈———台湾的例子》,见台湾《当代》第32期,1988年12月版。。
- 郑明俐:《80年代台湾散文现象》,见孟樊、林耀德编:《世纪末偏航》,第70-71页。
- 张大春:《80年代的都市文学》,见《文学不安:张大春的文学意见》,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15页。
- 吕正惠:《80年代台湾小说的主流》,见孟樊、林耀德编:《世纪末偏航》,第289页。
- 蔡源煌、张大春:《80年代台湾小说的发展》,载台湾《国文天地》第四卷第五期,1988年10月版。
- 陈施明:《一个都市人的后设评论》,见《世纪末偏航》第408页。
- 黄德伟:《林耀德论文的讲评》,见《世纪末偏航》第407页。
- 林耀德:《一座城市的身世》中有关都市文学的论述:“凡是描绘资讯结构、资讯网络控制下生活的文学,都是都市文学;这种定义其实与‘信息时代的文学’、‘后现代文学’等称谓已经几乎意涵重叠。”
- 林耀德身上的现代主义气质使得他对于完全消解意义与价值的这类后现代精神保持了警惕性距离。他的散文《一个城市的身世》,诗歌《都市之甍》、《你了解我的哀愁是怎么一回事》,小说《恶地形》等都有着坚韧的现代主义质地。朱双一对林耀德创作精神的概括值得参考,他将林的创作定位为“站立于后现代对于现代的乡愁。”
- (英)安东尼·吉登斯著,廖仁义译:《批判的社会学导论》,台北唐山出版社1995年10月版,第89、95页。
- (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著,王逢振等译:《快感:文化与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00页。
- 南帆:《冲突的文学》,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1-35页。
- 杨经建:《90年代城市小说》,载《文艺研究》2000年第4期。
- 社会学家苏金(S·Zukin)认为从都市社会学的应用角度看,应把后现代主义看作是都市空间的生产与消费表现,将后现代主义与都市形式(urbanform)结合起来研究,对理解都市文化状貌及其发展动力很有助益。他所提出的“都市空间”是后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课题。詹姆逊也认为“后现代主义是关于空间的”。如果说现代主义文学擅长通过时间的维度来测绘心灵世界的丰富与敏感;那么后现代主义的文学则倾向于从空间的维度去复制、仿真和表现一个多元的现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