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帆2001年01期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k] [下载次数:2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7 ]
- 周宪
文学史写作之中 ,宏大叙事是必要的 ,但这种叙事不是唯一的目的。晚近的文学史研究表现出微小叙事的优越性 ,拓展了更大的空间和更多历史透视的可能性
2001年01期 7-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k] [下载次数:5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90 ] - 郑家建
我们必须确定一套建构文学史的基本理论话语体系 ,确定“文学史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范畴所必要的理论范式。本文着重阐述了文学史的叙述框架问题、文学史的叙述形态问题、文学史的叙述时间问题
2001年01期 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k] [下载次数:2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65 ] - 朱水涌
中国当代文学的空间格局指的是当代大陆文学、当代台湾文学和港澳文学三块。在50年代到70年代“全球化”的缓慢进程中 ,大陆文学居于“全球化”边缘却居于民族文学的中心 ,而台、港、澳在现代文明与“全球化”格局中位于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过渡地带 ,文学呈现了“全球化”语境下变动的特点 ,它们是中国当代文学与世界文学的中介点。中国当代文学的这三块空间 ,在世纪之交走向一体化 ,出现了构建“全球化”中的中华民族文化家园的倾向
2001年01期 15-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k] [下载次数:2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90 ] - 毛丹武
从现代性叙事理论的角度对在20世纪中国历史语境中的现代性与20世纪中国文学史写作之间的某些核心观念进行分析 ,通过分析 ,把文学史写作的概念和框架放在现代性的历史图景中判断其意义
2001年01期 18-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1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87 ] - 郑国庆
历史话语的书写是在一定的历史语境之内进行的 ,文学史同样是一种社会象征行为文本。本文着重分析“民间”与“现代性”作为新的文学史叙事的核心概念与90年代历史背景的关联 ,以及它们所具有的对文学史的阐释功能
2001年01期 25-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k] [下载次数:3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93 ] - 孙中原
:本文简述中国逻辑研究百年若干主要成就。中国逻辑研究百年成就空前 ,有些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有些还存在差距。全国逻辑工作者继续努力 ,使中国逻辑研究在各主要领域位居世界先进行列 ,将能更好适应现代化需要
2001年01期 29-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5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169 ] - 赵凌云
“新经济史革命”以探寻人类历史上经济增长的动力因素为主线展开 ,经过了逻辑上相互联系的三个阶段 ;这场“革命”更新了经济史学研究方法 ,扩展了经济学的研究视野 ,促进了经济史与经济学的结合 ;这场“革命”的方法论成果是值得中国经济史学和经济学借鉴的
2001年01期 40-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5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27 ] - 邱宜干
本文由引言、资料来源、我国股市有效性实证研究成果的分析、我国股市近十年来的实际发展状况、结论等五部分组成。选择的样本不具有代表性、采用的检验模型与实际情况不相吻合、对样本数据本身的质量关注不够、通过检验股价变动的随机性来检验股市的弱式有效性的做法值得商榷等是影响股市有效性实证分析结果的四个重要因素。我国股市现仍属不成熟阶段 ,股市的不规范性影响到了股市的不成熟性 ,具体表现为 :股价波动的频率高、波幅大 ,股市的换手率、市盈率以及整体性风险水平 ,尤其是系统风险水平均比较高 ,我国股市仍属于“政策市”和“消息市”。最后 ,得出两大结论 :一是我国股市现仍处在非有效时期 ,从1999年7月起全面向有效性过渡 ,达到弱式有效 ,还尚待时日 ;二是我国股市有效性的研判 ,只有坚持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才能得出符合实际的结论
2001年01期 46-47+49-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下载次数:5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1 ] |[阅读次数:168 ] - 俞良早
在十月革命过程中和革命胜利初期 ,列宁未提出快速推进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的思想 ,未提出立即消灭资本主义的主张。1918年4月 ,他也未提出这类思想 ,不仅未要求立即消灭资本主义 ,而且主张利用资本主义的积极作用。可是在1918年1月全俄苏维埃“三大”期间 ,他提出了“彻底摧毁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和建设“社会主义大厦”的论断 ,似乎提出了快速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的思想。这样人们在认识上就难以理顺十月革命时期至1918年4月列宁思想的发展线索。列宁在全俄苏维埃“三大”期间提出的若干论断 ,似乎成为理顺这一时期列宁思想发展史的一个障碍。本文就正确理解全俄苏维埃“三大”文献的精神 ,排除人们认识上的障碍 ,阐述了一系列新见解
2001年01期 54-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k] [下载次数:1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8 ] - 张康之
我们所处的社会已经分化为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在私人领域中,经济人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的活动可以自然地生成权利义务休系的总体,进而实现经济人的道德价值确定。公共领域中的情况则完全不同。如果说经济人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行为不仅不是恶,而且能够最终在权利义务的总体中转化为善 ;那么,行政人员作为公共利益的维护者和公共权力的主体,他的行为如果不是善的,就必然是恶的。所以,行政人员的行为体系不仅需要建立在法律制度的外在性规定上,而且需要在行政人员的道德价值确定上保证行政人员的自我实现
2001年01期 59-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0k] [下载次数:5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2 ] |[阅读次数:153 ] - 刘武俊
立法是一个有价值导向的运作过程 ,而不是与价值无涉的机械的时间流程。立法程序是一定价值形态的外化物 ,正义、效率和秩序是评价和建构现代立法程序制度的三大价值标准。其中 ,正义奠定了立法程序的道德基石 ,效率赋予了立法程序经济性的内涵 ,秩序则给立法程序注入了制度化的理念。或者说 ,正义凸显了立法程序的道德性 ,效率强调了立法程序的经济性 ,秩序则呈现了立法程序的制度性。现代立法程序的建构和运作应遵循“正义优先 ,兼顾效率和秩序”的价值取向
2001年01期 64-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k] [下载次数:3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164 ] - 李文溥,戴亦一,林枫,张明志,孙建国2001年01期 68-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3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01 ]
- 黄克剑
被称作“名家者流”的惠施、公孙龙虽比起先秦其他诸家来更多地“以善辩为名” ,但看似巧智的言辩毕竟淹贯了切实而确凿的价值取向。非价值中立的名辩态度使那些被讥为“琦辞”、“怪说”的论题未可以戏论漫评 ,然而 ,也正因为如此 ,聪慧的辩者终于未能把名言之辩引上形式化的向度以建构相应的语言或逻辑之学。名家是取论理之途作价值论证的 ,论理与价值的可能暌隔使他们无缘上达价值形而上学之境 ,也使他们的理致因着少了这一分形上眷注而显得内蕴不足
2001年01期 74-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3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25 ] - 温海明
朱熹哲学思想的基础是易学本体论。本文对朱熹早期易学本体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作了考察 ,揭示了朱熹如何将易学本体论作为他整个哲学思想之基础的历程 ,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传统中国哲学家是如何通过《易经》领略大道并建立思想体系的
2001年01期 8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3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48 ] - 杨曾宪
价值本体研究是价值学的难点之一 ,旧唯物主义物质本体论或唯心主义精神本体论都无法使价值得以“安身”。建立在实践唯物主义基础上的“物质———实践———系统”本体论 ,使价值本体论难题得以解决。价值便是事物结构、功能、属性在人类社会文化经济系统中所具有 ,或所获得的体现人类生命本质或有利于类或个体生命存在发展的功能、属性的总和 ,价值就是以系统质的形式存在于客体或主体身上的。从系统本体论出发 ,可以很好地阐释文化价值、自然价值等客体价值的本体及其存在规律
2001年01期 87-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k] [下载次数:2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56 ] - 刘晓华2001年01期 92-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2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89 ]
- 徐钢
在欧洲现代主义话语中深具影响的“残酷戏剧”实际上是一种不受成规 ,尤其不受语言限制的极端化的戏剧。影戏剧系毕业的台湾作家苏伟贞 ,在其得奖小说《沉默之岛》中也展现了一种类似却又更为复杂的戏剧张力。这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 ,“沉默之岛”是一个“心灵的岛屿”———主人公晨勉的双重人格分裂恰恰说明了心理挖掘的不可能性 ,因为真正的心灵创伤与正常的叙述语言是不相容的。其次 ,“沉默之岛”是一个“无言之岛” ,隐含了一种类似语言黑洞中文学意义的不确定性。最后 ,“沉默之岛”是一个“身体之岛” ,岛中那样一种台湾解严前政治与军事高压下受过严格训练的简单、纯洁、规整的身体 ,正在滑入不可言说的欲望的深渊。苏伟贞也就这样完成了从以《袍泽》、《走向同方》等作品闻名的“眷村作家”到孤独的个人文字之旅的转变
2001年01期 102-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2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05 ] - 庄陶
维多利亚小说的核心观念是绅士概念。维多利亚绅士概念的复杂性造成了维多利亚小说复杂的阶级属性。维多利亚小说的作者和主要人物是中产阶级 ,它的部分读者是工人阶级 ,但是绅士概念的主要思想资源却是贵族制度的意识形态。维多利亚中产阶级的自私和政治幼稚使他们欢迎和接受了本质上是贵族的绅士概念。集中表现中产阶级对绅士概念的探索的维多利亚小说成为道德说教的作品
2001年01期 109-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k] [下载次数:8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183 ] - 朱国宏2001年01期 114-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1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9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