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叶文振2001年02期 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5 ]
- 徐安琪,叶文振
本文对现行婚姻法的司法解释和法学界所一致认同的“判断夫妻感情是否确已破裂,应当从婚姻基础、婚后感情、离婚原因、夫妻关系的现状和有无和好的可能等方面综合分析”提出质疑,并指出只有“有无和好可能”才是判断“夫妻感情是否确已破裂”的唯一标准,确认“有无和好可能”的应是婚姻当事人尤其是原告方而并非为法官。本文还对婚姻法修改中的离婚法定理由及其防止随意离婚、保障无过失方和子女权益的立法操作化提出具体建议。
2001年02期 6-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3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38 ] - 田岚,何俊萍
本文就我国因配偶一方婚外恋导致离婚的现状作了实证分析,论述了离婚过错方精神损害赔偿民事责任的构建,主张尽快建立离婚过错方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充分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及其婚姻家庭权利。
2001年02期 12-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下载次数:16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6 ] |[阅读次数:137 ] - 蒋月,韩珺
本文对父母子女之间,特别是离婚父母与未成年子女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以及亲权制度及其规范内容作了探讨,主张用亲权和监护相结合解决未成年人的保护和教养,更好地保护未成年子女的权益。
2001年02期 19-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22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6 ] |[阅读次数:136 ] - 陶毅
本文对“家庭暴力”作了界定,论证了反家庭暴力立法的必要性和严重家庭暴力行为的刑事责任;强调家庭暴力行为的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的竞合,主张建立家庭暴力的损害赔偿制度和家庭暴力诉讼的举证责任倒置制度。
2001年02期 25-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下载次数:6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119 ] - 陈苇
本文通过考察现代夫妻财产制的立法宗旨,指出现代夫妻财产制的立法原则有四:约定先于法定原则;夫妻双方的财产权利和财产义务平等原则:保障弱者利益原则;保护夫妻合法财产权益与维护第三人利益相兼顾原则。以此为指导,研究我国夫妻财产制修改中的若干问题,结合我国实际,借鉴外国立法经验,提出立法建议并分析其理由,以供我国立法机关参考。
2001年02期 3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下载次数:15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2 ] |[阅读次数:168 ] - 郑又贤
思想道德建设将如何应对“入世”的挑战?这是人们考虑比较少却又是一个急待探讨和解决的问题。不但要充分估计“入世”对思想道德建设的积极效应,而且要切实正视其可能带来的严峻挑战,并充分认识到挑战将更甚于机遇。“入世”后要在四个主要方面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一是在全社会开展积极应对“入世”挑战的宣传和教育,坚持思想和行动相呼应,为“入世”做好充分的准备;二是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思想道德氛围,不断提高人们识别、处理和吸收各类思想道德信息的能力;三是加强“WTO”规则的研究,从道德和法律的有机结合上进一步规范人们的经济行为;四是重视信息网络化的应用性开发,进一步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途径和渠道,充分发挥信息网络化在思想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2001年02期 37-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54 ] - 余章宝
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理论认为,精神生产是一种“特殊的方式生产”;是人类通过符号中介对世界进行精神的掌握,它集中地体现了人的自由发展的向度。精神生产包括自发的、不系统的日常意识生产和自觉、系统化的理论体系生产两个方面。相应地,作为人类精神生产积极成果的精神文明也可以分成日常意识形态的精神文明和理论形态的精神文明。日常意识在精神文明建设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我们应该高度重视日常意识形态的精神文明建设,回到日常生活世界之中。
2001年02期 44-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1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0 ] - 刘放桐
本文就一百年来中国对西方哲学的研究作了反思。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具有启蒙倾向的西方思潮、特别是近现代哲学思潮与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发生大碰撞的产物;马克思主义和实用主义在“五四”时期一传入,其分歧不在是否应当,而在怎样使中国走上民主科学的道路,后来的对峙,主要是由于中国现实的政治斗争发生了重要变化,二者之政治背景不同所致;而科玄论战是现当代西方哲学中科学哲学和人文哲学这两种最主要思潮的论争在中国特殊条件下的表现。
2001年02期 49-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下载次数:6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222 ] - 陈明森
市场进入管制是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为了防止自然垄断、信息不对称等因素所造成的资源配置扭曲,而通过审批、许可等法律、行政手段对企业市场进入的限制。但我国政府对市场进入管制,除了上述原因之外,还与我国广泛存在的市场进入壁垒的制度性失效有关,市场进入政府管制的宗旨是增加社会福利,但在实际运作中却常常偏离上述目标,造成市场管制的低效。因此必须改革进入管制机制,诸如增进进入管制法制化建设,放松进入管制,加强进入管制的激励性等,都是提高进入管制效率的重要途径。
2001年02期 58-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2k] [下载次数:5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8 ] |[阅读次数:161 ] - 周小亮
现代经济增长伴随着经济结构的大变动与制度结构的大调整。造成我国经济结构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认为我国过去实施的非均衡渐进性体制改革模式所产生的制度创新不对称及由此而产生的制度不互补是其深层制度成因,为此必须在21世纪初实行均衡体制改革模式,努力做到制度创新中的对称与制度互补,以解决经济结构调整中的体制障碍,从而促使经济增长模式的大转换。
2001年02期 7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下载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29 ] - 翁章好
本文首先按农地使用权获得的竞争程度区分了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衍生出的三种变体,“均田承包制”,“两田制”,“竞标用地制”。在此基础上,以探索出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效率与公平兼得”的农地使用制度为目的,对三种变体的效率性和公平性是进行分析,并从中得出制度安排的效率性与公平性环境依赖的结论。最后,结合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提出一些选择农地使用制度应注意的原则。
2001年02期 79-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1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152 ] - 丁仕达2001年02期 85-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4 ]
- 洪远朋,胡淑珍,林述舜,顾士明,严正,陈躬林
福建师范大学陈征教授《有关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的几个问题》一文在本刊2000年第3期发表后,社会反响强烈,中国人民大学资料中心等多家报刊转载,学术界有较好评价。我刊邀请省内外部分专家进行讨论,现选编几篇发表。(以下6篇笔谈中,凡引用陈征教授原文,《决定》指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001年02期 89-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2 ] - 黄晓辉
本文以马克思、恩格斯的原著为依据,说明了“跨越卡夫丁峡谷”的二层含义;“跨越卡夫丁峡谷”是马克思、恩格斯正式提出的理论主张和多年研究的科学结论;苏联、东欧等落后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跨越卡夫丁峡谷”的初步实现。
2001年02期 93-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下载次数:3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05 ] - 刘大可
本文对汪毅夫著《闽台历史社会与民俗文化》一书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评述,指出该书具有立意高远、主题深刻;博览史料、考证精审;视野开阔、创见迭出;不以人蔽己、不以己蔽人等特点。同时也就该书存在的若干不足,如对“打平伙”、“缠足”等民俗的解读缺陷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2001年02期 99-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1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45 ] - 郑少翀,陈凤
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网络社会”已走近我们,但“网络社会”并不具有逻辑和价值的独立性,它只是现实社会的对象化和客观化,是现实社会的“镜像”,“网络人”也是现实人的一种“放大”。“网络社会”可以理解为人类追求自由而形成的一种“准真实集体”。本文以启蒙思想中的自然状态类比于网络社会目前混乱无序,并由此推论网络社会的前景应是现实与网络的良性互动,形成利人利己的网络社会公约,最终达到人类社会的终极目标——人的自由与解放。
2001年02期 102-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3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137 ] - 靳青,陈培爱
本文着力分析网络化、数字化进程中的新闻传媒的变革及其发展前景,探讨了报纸、广播电视的发展方向和未来走势,展望了21世纪新闻与大众传媒的新构图。分析表明,构建于因特网平台之上的新媒体.尽管其功能十分强大,但仍不会像许多人所想象的那样,预示着传统媒体的终结。传统媒体将与新兴的网络媒体一道,在逐步相互适应与演化的进程中,使未来的新闻与大众传播走向更为广阔而多彩的天地。
2001年02期 107-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5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155 ] - 刘海峰
本文认为“科举学”的研究对象虽然十分专门独特,但研究空间却非常广阔,从福建的科举历史,便能看出“科举学”的广博性。福建文化是受科举考试的推动而崛起的,进士和举人构成了福建历史上政治、文化和教育人才的主体。“科举学”的广博性,充分体现在科第人物成千上万、文献资料浩如烟海、影响地域无远不届几个方面。“科举学”可以成为研究中国社会历史文化的独特视角,其研究空间要超过大多数专学,因而具有远大的发展前途。
2001年02期 112-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k] [下载次数:3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153 ] - 廖益新2001年02期 117-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2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