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征鲁
文章首先建立了历史观之“体、用”架构,亦即历史观之本体与运用的价值取向。中国中古史观以“天命观”为体,以儒家伦理观念为用。中国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之“体、用”演化:毛泽东以唯物史观为体,以阶级斗争学说为用;邓小平以唯物史观为体,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为用;江泽民对唯物史观的继承与发展。江泽民以唯物史观为体,以“三个代表”的思想为用。对“三个代表”思想的阐释。江泽民历史观的方法论——系统的方法。江泽民历史观之产生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与知识背景。江泽民历史观、历史思想之社会实践:高度重视历史学习;弘扬爱国主义,推进中华民族新一轮的伟大复兴;关注并引导中国史学的发展;从历史的角度看问题,以史为鉴;用其唯物史观的“体、用”架构理论来分析、解决现实的问题;等等。
2001年04期 4-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0k] [下载次数:4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172 ] - 习近平
本文通过对《资本论》的学习和研究,提出了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些认识:1.《资本论》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必须将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有机地融为一体;3.必须尽快建立和完善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并对其“学以致用”;4.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5.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充分发挥经济和政治两个方面的优势。
2001年04期 26-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k] [下载次数:67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5 ] |[阅读次数:272 ] - 曾五一2001年04期 39-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k]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57 ]
- 尚卫平
本文考察了人类发展观的演变,回顾了人类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对可持续发展本质的认识。
2001年04期 4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下载次数:1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24 ] - 曾五一,张建华
环境统计是人们认识和了解环境质量以及人类活动等因素对环境影响的重要工具。本文在系统介绍国外环境统计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如何进一步开展我国的环境统计研究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2001年04期 47-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7k] [下载次数:5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133 ] - 戴亦一
作为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工具,自二战以来,传统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为世界各国宏观经济管理的科学化,以及战后经济的繁荣,作出了有目共睹的贡献。然而,瑜不掩瑕,随着历史的发展,特别是随着人类发展观的不断进步,传统国民经济核算范式的历史局限性也日渐显露出来。那么,面对可持续发展战略下政府宏观决策分析的新需要,传统国民经济核算范式的设计缺陷及其改进趋势如何呢?本文拟对此进行专门的探讨。
2001年04期 55-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下载次数:2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24 ] - 张白玲
本文提出完整的环境经济综合核算体系应包括两个互相联系,但又有所区别的体系,即以政府为主体的宏观环境经济核算体系(宏观环境核算)和以企业为主体的微观环境经济核算体系(微观环境会计)。
2001年04期 60-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1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58 ] - 雷明
本文在1992年《中国投入产出表》数据基础上,将环境保护活动(资源恢复,污染治理)从传统产业部门分离出来,形成新的虚拟的环保产业部门(资源恢复部门,污染治理部门),通过搜集计算产生新设计的两行(资源使用,污染物排放)两列(资源恢复,污染治理)数据,具体构造了一张相对完整的资源—能源—经济—环境综合投入产出表。在此基础上,对中国绿色税费(环境税费)价格效应进行了核算分析。
2001年04期 64-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52k] [下载次数:12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8 ] |[阅读次数:169 ] - 南帆
本文论述了20世纪中外文学理论发生的一系列重大转折,特别注重论述了文学理论之中的俄国形式主义和结构主义形成的“语言转向”带来了什么,社会历史又是在什么意义上重返文学理论。在这个基础上,本文进一步考察了文学与意识形态的复杂关系。
2001年04期 75-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k] [下载次数:4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67 ] - 陈新
当代法国哲学家德里达以其书写语言学试图解构西方形而上学传统,这对西方历史哲学而言,也具有极大的冲击力。德里达虽没有系统阐述其历史哲学思想,但书写语言学已经对西方传统历史认识论中的诸多要素进行了解构,如语言、事实、时间、文本、世界、历史等等。本文尝试从上述六个方面,探讨德里达思想对传统历史学的认识论、文本叙述和世界观等层面可能进行的解构,并从接受德里达思想的角度,理解传统历史学在西方后现代思潮中的处境。
2001年04期 85-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4k] [下载次数:6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422 ] - 李孝迁
刘师培是近代学术史上一位颇具争议的学者,本文旨在全面整理刘师培在研究清学史领域的学术成果,主要从五方面加以阐述:一、清学的渊源与流变;二、“学以域分”学术命题的提出;三、整理与研究扬州学派的学术群;四、清学的“得”与“失”;五、关于清代诸学者及学派的评价,厘清刘师培的学术成就、学术渊源、学术影响。
2001年04期 103-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k] [下载次数:6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68 ] - 刘则永,李金昭
幕府,是中国古代政治生活中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但是,在20世纪的中国学术界,幕府研究却相对薄弱。20世纪上半叶,中国幕府研究以五代、清两个阶段为核心,对其他阶段则少有论述;下半叶,在继承上半叶学术成果的同时,又将研究范围不断扩大,研究领域推向深入,取得了一些可喜的进步。本文通过对20世纪中国幕府研究的回顾,认为在取得重大成果的同时,也还存在着缺乏新意、概念含混不清、各阶段研究不均衡等一些问题,值得21世纪的学人继续探讨。
2001年04期 114-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1k] [下载次数:9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133 ] - 凌岚
由我国著名经济学家、财政学家、厦门大学博士生导师邓子基教授撰写的《税种结构研究》一书,开创性地提出税种结构优化这一命题,并在国内率先展开对这一领域中相关问题的研究。本文拟就《税种结构研究》一书的基本内容作一概括性评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邓子基教授的税收经济思想,并对其学术价值及理论建树等初步作出总结和归纳。
2001年04期 129-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54 ] - 戴亦一,孙秋碧
本文主要以钱伯海教授最新著作《经济学新论》为依据,从基础原理与发展动力、价值理论的基本问题、物活劳动共同创造价值、经济运行与学科研究、辩证原理与方法体系等五个方面,对钱伯海教授在有关经济学基本理论研究方面的个人创见与学术贡献,进行扼要的介绍与述评。
2001年04期 135-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3k] [下载次数: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52 ] - 张学惠
华侨华人经济实力,是个有着“斯芬克司之谜”魅力的研究问题。本文从该问题研究中的矛盾之处出发进行探讨,发现:作为“现象”,它是居住国现代族裔群体认定与统计的产物,在此形态上“华侨华人经济”概念具有虚拟性;作为“概念”,本质特征表现为华侨华人经济活动能与量的统一,其函数简化式为OCES(t)=F[KtStHt]。因此,华侨华人经济实力是外部作用力和内在规定性互动的结果,是一个历史概念。
2001年04期 155-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3k] [下载次数:3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65 ] - 李金明
1565年,西班牙殖民者开辟了自菲律宾马尼拉至墨西哥阿卡普尔科的大帆船贸易航线,把墨西哥银元载运到马尼拉,换取由福建商船载运到马尼拉的中国丝绸等商品。这条航线人们普遍称之为“海上丝绸之路”,它前后维持长达两个半世纪,为世界航海史上持续时间最长且经历最多艰难险阻的航线之一,它促进了拉美社会的繁荣与发展。
2001年04期 167-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8k] [下载次数:6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149 ] - 詹石窗
本文从土楼建筑特色之考察入手,追溯其尊祖崇本意识,以符号学的方法解读土楼具有的生殖崇拜观念,分析了土楼建筑结构与天文历法的关系,揭示蕴含其中《易》学内容,发掘其“天人合一”的建筑理念,环境精神及生态智慧,由其“诗性”艺术风格看传统与创新的辩证关系。经过一系列的分析之后,作者以“叙事诗”和“写意画”来形容土楼的气质。
2001年04期 176-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k] [下载次数:9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136 ] - 许斗斗2001年04期 187-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6k] [下载次数: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6 ]
- 卢毅
本文引入哈耶克关于“建构论唯理主义与进化论理性主义”的理论架构,尝试着从知识论基础的角度,对近代中国思想史上的两场论战(“科玄论战”与“民主与独裁”之争)加以重新审视。文章认为,以往仅就“玄学派”的哲学基础——“唯意志论”展开剖析,尚不足以完全凸显其所持的全部观点,也无法充分揭示“科玄论战”双方(分别以丁文江、张君劢为领军人物)真实对立之所在。而从哈耶克所提供的视角切入,则可发现,标榜“科学万能”的丁文江在知识论上秉持的是“建构论唯理主义”,由此导致了他对“全知全能”政治的醉心向往;与此相反,谨遵“进化论理性主义”的张君劢则出于对科学理性局限性的认识,在“新式独裁论”甚嚣尘上之时固守了其自由主义立场。
2001年04期 195-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k] [下载次数:4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78 ] - 杨玉成
休谟的自然主义人性论哲学构成斯密的自由主义经济学的直接哲学前提。他的人性研究启发斯密从人性中寻求人类经济活动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他对自然的诉求和对人类理性能力的怀疑为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理论奠定了认识论基础,而他的同情学说则为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理论奠定了道德心理学基础。休谟哲学的影响使斯密的经济学具有浓厚的人文色彩,使其置于深厚的人性论、知识论和道德论基础之上,使其与后来的纯经济分析相比,更能满足寻根究底的智力要求。
2001年04期 202-2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下载次数:9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129 ] - 吴晓明2001年04期 208-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9k] [下载次数:6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28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