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学术

访问量:532992
日访问量:83

  • 徜徉于历史与文化之间

    潘叔明

    对世界各种文化长期共存、共同发展战略作历史和文化的诠释。从走向历史深处和走向文化深处上讨论东方文化和现代化的关系 ,从历史———文化上阐述了在历代起主要作用的社会因素的世俗化进程 :政治世俗化、宗教世俗化、科学世俗化、文化世俗化 ;从文化———历史上阐述历史世界和超历史世界在东方文化和现代化问题上的不同境际。认为东方文化的历史赓续方式之一是不同文化间的相互诠释。人文价值在于人从外部取得自由及其在内部的升华

    2001年06期 4-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76 ]
  • 专题探讨:中国东南文化经济互动研究

    詹石窗

    2001年06期 1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k]
    [下载次数: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6 ]
  • 传统礼制与民间价值观的区域整合——明清东南民俗精神内涵及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张先清,詹石窗

    明清时期 ,东南地区民风习俗已逐渐形成较为稳定的深层精神内涵 ,其主要表现为崇德重礼的儒化内核、趋利务实的价值取向以及兼容并蓄的民俗心态。实际上 ,东南民俗的这些精神内涵的主要表现是汉唐以来就逐步确立的传统儒家礼制文化与宋元东南民间日益兴起的趋利务实等价值观长时期整合的产物 ,其形成从一个侧面深刻反映了民俗文化变异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相互影响

    2001年06期 16-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4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17 ]
  • 明清东南家族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的互动

    王日根

    家族是明清东南社会经济运行中的基本组织 ,这是由东南地区特定的自然、社会背景所决定的。家族组织既可以是血缘的 ,又可以是超血缘的 ,家族组织既覆盖了大部分汉族区域 ,也促成了少数民族的同化。尽管东南地区家族组织呈现出与江南家族组织诸多不同的特征 ,但重视文化教育的发展却不逊于江南 ,乃至形成“东南邹鲁”。家族文化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相互促进 ,使东南地区经济呈现出明显的知识经济色彩

    2001年06期 23-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5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157 ]
  • 理性的驱驰与义利的兼容——宋明理学与东南家族社会经济变迁简论

    陈进国

    宋元以来 ,随着中国经济和文化重心的南移 ,浙闽粤等东南区域的社会经济获得了较快的发展 ,明清时期 ,这些地区已执中国商品经济之牛耳。与此相适应的是 ,该地区的民间家族组织也获得快速的发展。东南家族制度的形成与完善 ,是与宋明理学对基层社会的有效渗透分不开的。随着理学宗法伦理观念的庶民化(民间化)及其文化规范的程序化及可操作化 ,东南的家族社会也在自觉或不自觉地活用理学的文化象征资源 ,将之内化为一种并非纯粹功利主义的经济伦理精神 ,用于指导家族成员的工商业实践。明清以来东南“儒商”的经济活动 ,呈现出一种义利兼容的“文化经济”形态。在正视理学对东南家族中的个体禁锢的一面的同时 ,我们应看到 ,理学也借用其业经民间整合过的文化话语力量 ,良性地影响着东南的基层社会经济变迁。本文尝试以社会史的视角 ,初步探讨理学对东南家族文化的整合 ,及其在家族文化经济中所扮演的角色

    2001年06期 30-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4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187 ]
  • 东南地区寺观的经济结构及其社会影响

    郑振清

    传统宗教文化的诸多形态与东南地区社会经济相互影响 ,凸显出区域特征的文化经济内涵。寺观是此内涵的酝聚场所 ,寺观经济具有不可忽视的经济特质与社会价值。本文试图从寺观经济内部结构和外部影响两方面分析、归纳寺观经济的主要形式和社会作用 ,揭示该地区宗教与经济互动的具体规律。在此基础上 ,作者进一步阐明该地区寺观经济的区域特征及社会影响 ,指出历史上东南地区宗教组织及其活动场所在区域社会生态系统中的社会地位

    2001年06期 38-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2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80 ]
  • 论政府的社会秩序供给

    张康之

    政府存在的意义首先在于社会秩序的供给 ,这是根源于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需要。人类发明出政府的直接目的也恰恰是在政府身上寄托了社会秩序供给的期望。当然 ,社会自身存在着一定的内生的“自然秩序” ,特别是市场经济社会中的契约关系是这种秩序的代表形态。但是 ,实践证明 ,社会中的自然秩序也必须得到政府社会秩序供给的支持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政府的社会秩序供给大致有三条途径 ,即专制集权型的、法律制度化的和伦理道德化的。单纯的专制集权型的和法律制度化的社会秩序都是虚假的秩序 ,只有在法律制度基础上以政府自身充分道德化为前提的社会秩序供给才是健全和完善的。所以 ,在现代社会 ,提出政府自身的道德化是一个历史性的课题 ,是时代的要求。

    2001年06期 45-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下载次数:7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7 ] |[阅读次数:165 ]
  • 社会转型与政府行政范式转换

    肖文涛

    当代中国正处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急剧转型之中。社会转型以及由此引发的行政环境的变化 ,对政府行为提出了适度、规范、公开、高效、廉价等方面的新要求。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政府 ,要以先进的行政理念重塑政府行政 ,构建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政府行政范式 ,就必须在改革中实现从管制行政向服务行政、从全能行政向有限行政、从依政策行政向依法行政、从免责行政向责任行政以及从政府自我评估机制向社会公众评估机制的历史性转换

    2001年06期 5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下载次数:3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170 ]
  • 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再认识

    严正

    从马克思主义创立至今一百多年 ,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没有改变 ,掠夺剩余价值的剥削程度还有所增强 ,垄断的趋势有所增强。但是 ,当代资本主义还能在资本主义制度允许的范围内对生产关系的某些矛盾进行调节 ,一定程度上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科学技术创新和经济全球化也为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因此 ,资本主义在相当一个历史时期还能保有其生命力

    2001年06期 57-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k]
    [下载次数:3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50 ]
  • 正确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安增军,罗郁聪

    马克思恩格斯所阐述的科学社会主义同我们已经建成的社会主义的主要差别 ,不仅表现在一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上 ,还表现在不同的前提条件。前者的前提是 :资本主义私有制已经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商品、货币存在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 ,成为多余之物 ;社会化大生产使整个社会事实上成为一个大工厂 ,全国性的计划经济不仅成为必要 ,而且成为必然。这些前提不是一般的生产力发展所能达到的 ,充分发展的网络经济有助于其实现。这一点 ,马恩没有预见到。所以 ,我们必须先脚踏实地建设初级的社会主义 ,并积极参与网络经济建设 ,才能创造条件去逐步实现马恩的社会主义

    2001年06期 62-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k]
    [下载次数:13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86 ]
  • 我国自然垄断行业的价格管制:问题与对策

    徐华

    本文从《价格法》对政府定价和政府指导价的要求出发 ,分析了我国当前自然垄断行业价格监管体制存在的实质性问题。针对这些问题 ,提出了规范我国价格监管体制的改革方向 ,主要有 :1.定价方法的规范化 ;2.监管对象确定与调整的规范化 ;3.监管程序的规范化 ;4.监管组织体系的规范化 ;5.价格监管方式的多样化 ;6.实现政企分离等

    2001年06期 67-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4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5 ] |[阅读次数:145 ]
  • 1979—1998年我国货币流通速度下降的微观原因探析

    易杏花

    本文从改革开放后二十年间我国货币流通速度下降的一般性原因探讨出发 ,引出这一现象微观层面的原因分析 :居民户、企业、政府、银行等经济主体货币需求量的变化是整个货币流通速度趋缓的一个重要因素

    2001年06期 74-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0 ]
  • 地区经济景气指数的构建与景气分析初探

    李文溥,尚琳琳,林新

    本文以福建省社会经济主要月度统计指标为基础 ,通过统计分析 ,构建了一个省级经济景气指数 ,并利用该指数对福建省近年的社会经济运行走势进行了预测分析。论文同时探讨了构建地区经济景气指数的有关问题

    2001年06期 79-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k]
    [下载次数:5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49 ]
  • 道德与功利——现代经济学的一种理解和现代经济学面临的选择

    陈彩虹

    现代经济学将道德视为实现功利的“工具”或“手段” ,它具有历史和现实的真实性。因此 ,许多经济学家从“经济人”理性的角度 ,呼吁社会重视道德意识的激励和培养 ,以实现从个体到社会全体更大的功利。但是 ,现代经济学唯一化了“经济人”的人性规定 ,道德只能是处于有用则用 ,无用则弃的“工具或手段”的地位 ,道德本来的地位被现代经济学人为地忽略掉了。现代经济学由此面临重建的选择。文章提出 ,在现代经济学的重建中 ,道德意识形态、道德行为和道德行为组合而成的社会道德状况本身具有目标性质 ,道德意识形态下的人类行为 ,可以联系功利评价 ,也可以脱离功利性来直接评价 ,重建的经济学应当树立起更多人类社会生存的功利目标和非功利目标 ,以此增大人类社会对于道德建设的力量。

    2001年06期 88-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k]
    [下载次数:1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84 ]
  • 从“成本—收益”的视角谈权力腐败的产生和治理

    陈蕾

    本文认为 ,从经济学视角看 ,腐败行为的产生乃是基于“成本—收益”的比较分析 ,腐败的预期成本小于预期收益 ,是实施腐败的必要条件。因此 ,提高腐败的预期成本 ,是根治腐败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试图在学理层面上对政府官员与司法机关之间博弈均衡问题作初步探讨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2001年06期 93-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2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41 ]
  •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思潮百年述评

    朱世陆

    本文把二十世纪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思潮放在国内传统经济思潮与国外经济思潮变迁激荡的大背景下 ,阐述其发生、发展与变化历程。重点阐述孙中山的民生主义社会主义观的动态发展 ,指出其是社会主义中国化的起步 ,然后简述其后续的几种社会主义对其继承与扬弃关系 ,特别是它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异同。最后点出中国二十世纪社会主义经济思潮的基本特点与经验教训

    2001年06期 99-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1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71 ]
  • 犯罪蕴意之透析

    张小虎

    本文在总结学界对犯罪蕴意争执的基础上提出 ,一个社会的事实上的犯罪是相对确定的 ,许多情况下所谓的犯罪 ,均是主体依据自身价值观对事实上的犯罪的认知 ,这实际上是观念上的犯罪 ,并且在这种观念上的犯罪之中必然蕴含主体对应然犯罪的期待。在明析犯罪蕴意这一逻辑的基础上 ,作者具体透析了两个层面上的犯罪认知 :对形式上的犯罪作了比较 ;对实质上的犯罪作了揭示 ,认为犯罪是对一个社会的主流社会规范的反叛 ,犯罪应当是严重侵犯人类最大多数人最大幸福的行为

    2001年06期 106-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下载次数:1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20 ]
  • 也论《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框架下的法律服务对外开放——兼论中国的立法取向

    陈东

    法律职业是根据国家 (或法域 )的边界划分并直接反映法律的国家属性和司法管辖权的地域属性的 ,但在晚近出现明显的全球化趋势。在这种趋势中 ,普通法国家 (特别是英美 )的律师业由于若干重要的原因而占据优势地位。文章对GATS框架下的法律服务贸易的定义和分类、法律服务贸易中的三个核心问题 (市场准入、国民待遇和当地管制 )进行了探讨 ,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包括中国在内的若干国家涉及法律服务对外开放的立法发展。文章对业内若干流行观点提出了质疑 ,进而认为 ,法律服务的对外开放程度与特定国家的具体情况密切相关 :中国的具体情况 (包括吸引高质量外资的政策导向、律师业的竞争和发展需求以及“依法治国”方略的要求等 )决定了中国法律服务对外开放的立法取向应该是若干“当地管制措施”条件下的高度开放

    2001年06期 115-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5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182 ]
  • 功能扩张、工具创新与英美信托法之受托人制度——兼评我国《信托法》草案(第五稿)相关条文

    张军奎,蔡从燕

    受托人制度是信托法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本文首先对传统受托人制度的观念基础进行考察 ,并从微观经济学角度进行反思。信托法功能扩张和工具创新是受托人制度演化的实践基础 ,本文对此进行了深入分析。进而 ,本文着重从权力扩张、义务重构和利益保护三个方面对英美信托法受托人制度的最新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据此对我国《信托法》草案 (第五稿 )进行评析 ,提出若干建议。鉴于全国人大常委会目前正在审议《信托法》 ,本文无疑具有积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2001年06期 124-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3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184 ]
  • 我国实证会计研究的发展进程及其评价

    邱宜干,夏中雷

    本文通过对1988~2000年的161项实证会计研究成果的整理和分析 ,再结合我国当时的环境和条件以及当时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 ,把我国十二年来的实证会计研究发展进程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1990年以前 (含1990年 ) ;2.1991~1997年6月 ;3.1997年7月以后。研究发现 :第一阶段主要是介绍、学习西方的实证会计理论 ;第二阶段在进行理论探讨的同时 ,不少学者已开始有意识地采用问卷调查、数理统计和数学模型等方法就我国的实际会计问题展开研究 ;第三阶段无论是研究方法上 ,还是研究内容上 ,均比前两阶段有大幅度的提高。最后 ,给出了一个简短的评价和结束语。

    2001年06期 131-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5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41 ]
  • 阿多诺与浪漫主义美学关系辨析

    刘小新

    把阿多诺美学浪漫主义化在学界有一定的普遍性 ,这是由阿多诺与浪漫派美学之间的某些相似性造成的。本文辨析了二者在本质上的差异 ,认为把阿多诺看作“更本真的浪漫派”是对阿氏美学的误读。此种误读遮蔽了阿多诺对浪漫派美学的意识形态批判的本真面貌。

    2001年06期 141-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k]
    [下载次数:2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09 ]
  • 高杰北征辨——兼与顾诚先生商榷

    施祖毓

    高杰北征是南明弘光朝廷唯一一次大规模的抗清军事行动。固然 ,由于出了叛徒 ,主帅身死 ,是出师未捷 ,然其性质不容篡改 ,其影响不可低估 ,其组织者参予者如史可法、高杰等均不失为魁磊男子 ,民族英雄。顾诚《南明史》的相关阐述惜乎昧于局势、惑于谬说、益以鉴别史料的工力未能如愿 ,因而做出了完全悖乎史实的评判 ,谨予以澄清

    2001年06期 145-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2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95 ]
  • 女性主义批评:并不奢侈的今日话题

    董之林

    妇女解放运动是二十世纪民主化进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六十年代 ,当女权主义者试图把妇女解放问题引向文化层面时 ,遇到了文化身份认同的悖论。七十年代以降 ,女性主义批评在悖论中发展起来 ,其中对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的批判 ,对等级制基础上的本质主义的批判 ,对文本疏离性的研究 ,对他者和边缘视角如何介入主流社会的关注 ,对理想人性的探讨与期待等 ,都显示出这种批评理论所具有的思想活力。因此 ,不应该把女性主义批评庸俗化地理解为两性之战的产物 ,而应该重视它所表现出的时代普遍要求或宏大叙事难以涵盖的精神向度 ,以及它与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相互交错的学术语境所形成的张力关系

    2001年06期 153-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下载次数:4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31 ]
  • “无信”与“中庸”——周作人“中庸”观之我见

    哈迎飞

    “中庸”观是周作人思想中一个最复杂也最容易引起人们争议的问题。本文认为 ,由于周作人的“中庸”观是与“无信”即反本体的“空”观思想相连的 ,因此 ,它不仅在本质上与相信存在终级本体的传统儒家中庸思想不同 ,而且内在地包含着冲破封建独断论束缚的革命内容 ,具有深远的启蒙意义

    2001年06期 163-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k]
    [下载次数:2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67 ]
  • 心理健康标准及其研究的再认识

    叶一舵

    本文在对心理健康标准研究的主要分歧进行辨析的基础上 ,对心理健康标准及其研究作了整合性的再认识 ,提出心理健康标准的“二维适应论” ,认为个体心理健康标准就是个体适应正常或良好。具体地说 ,心理适应(自我适应)———社会适应和生存适应———发展适应形成个体心理健康标准的二维结构 ,不同个体的不同适应状况决定其心理健康水平并导致个体间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 ,而个体只要能以自己的方式正常或良好地适应各自的心理生活和社会生活 ,均应被视为心理健康的人。当然 ,四种适应的统一无疑是个体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

    2001年06期 169-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29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7 ] |[阅读次数:268 ]
  • 博士论文答辩录

    张亚群

    2001年06期 176-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2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3 ]
  • 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薛孝斌

    本文的基本主张是 ,《论语》中的“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是一个感叹句 ,而且“不移”只是就“下愚”来说的。然后以这种解读为契机 ,在一些相关的儒学问题上提出新的看法

    2001年06期 184-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1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17 ]
  • “为己之学”片论

    林建华

    “为己之学”是儒学的一个枢纽 ,本文深入地、条分缕析地勾勒了“己”为纯朴 ,“己’为目的 ,“己’为根据 ,“己’为前提 ,“己”为价值的丰富内涵 ,阐述了在当今人类面临的诸多难题中“为己之学”所可能具有的意义 ,表达了抓住这一枢纽 ,返本开新 ,开掘儒学现代生命的强烈向往

    2001年06期 195-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k]
    [下载次数:1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06 ]
  • 新发现的郑经致“荷兰出海王”信考

    袁冰凌

    本文透过通信双方当时的活动情况 ,确考新发现的郑经致“荷兰出海王”函可能写于1663年1月16日或1664年1月6日 ;原东印度公司在巴达维亚的高级商务员波尔特 ,即“荷兰出海王” ,其前后三次在中国沿海活动

    2001年06期 199-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k]
    [下载次数:1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81 ]
  • 理论之树常青———我与20世纪中国杂文史研究

    袁勇麟

    2001年06期 202-2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k]
    [下载次数: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0 ]
  • 《东南学术》2001年总目录

    2001年06期 206-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84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