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聚芹
马克思从人类最根本的存在样式———实践出发 ,通过哲学对人现实存在的本质提升和经济学维度剖析 ,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的存在困境 ,踏寻出实现人道关切的实践通道 ,从而将以往人道主义从伦理道德假说改造成科学 ,马克思实践人道主义成为超越人类困境的指针和当代存在哲学这一主流的基础和源头。但是 ,当今人们对马克思实践人道主义的解读深陷于近代形而上学的误读之中 ,澄明马克思实践人道主义的当代性意义不仅在于对存在哲学的廓本清源 ,彰显马克思实践人道主义被遮蔽和误解的当代性 ,更是超越当下时代困境的迫切要求
2004年03期 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k] [下载次数:1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林锋
马克思晚年笔记和人类学的关系 ,是自美国学者劳伦斯·克拉德发表马克思晚年笔记以来 ,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难点问题之一。本文借鉴了国内外学者在这一问题上的研究成果 ,以马克思晚年笔记的相关文本为依据 ,既有力地论证了笔记和摩尔根等人的人类学著作之间、马克思的历史哲学研究和摩尔根等人的人类学实证研究之间的原则区别 ,具体地说明了笔记的指导思想、哲学思维仍然是唯物史观 ,也充分肯定了摩尔根等人的人类学、民族学研究对验证和发展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推动马克思晚年思想发展的重要意义 ,肯定了笔记与人类学、民族学等具体科学之间的密切联系 ,从而全面说明了笔记与人类学之间的真实关系
2004年03期 9-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6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陈忠
本文从哲学存在论层面反思了“规则何以可能”这个当代制度、规则理论的前提性问题。认为 ,规则即有序对象性存在自身 ,社会规则即有序社会存在自身 ;权力的公共化与能力本位是规则成为文明的合法性基础 ,社会规则转换的总体方向是以共同体理性为底蕴的不断文明化
2004年03期 17-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下载次数:3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虞崇胜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进入新世纪后 ,党中央领导集体在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后 ,又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历史任务。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历史任务 ,无疑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和实践的重大进展。然而 ,政治文明的提出和被确定为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重要目标 ,则经历了一个较长的酝酿过程 ,其中既有理论界思想界的积极探索和不断求证 ,更有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高度关注和大胆创新。可以说 ,政治文明的提出和被确定为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目标 ,本身就是中华民族政治智慧的结晶和体现
2004年03期 24-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下载次数:2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蔡志强
“9·11”后 ,文明冲突理论再次引发人们的激烈争论。特别是当前的地区冲突热点被认为是基于文明的冲突时 ,人们发现 ,问题的解决因此变得更加艰难。本文认为 ,文明具有的多元性质和兼容特点决定了当代国际关系中“文明的冲突”是可以控制的。民族国家是文明兼容的重要载体和实施者 ,国家权力和利益的存在是导致冲突的根源。人类共同的改造自然与发展社会的经历、需求与愿望 ,决定了不同文明之间必然存在共性。这些共同的性质、特点以及不同方式所表现的共同内容 ,构成文明自身兼容的基础 ,而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 ,进一步扩大了文明的兼容性。文明兼容作为国际合作的理论平台 ,可以较好避免冲突 ,在寻求双边或者多边共有的利益支撑的基础上 ,实现各国的共同发展
2004年03期 36-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2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俞政2004年03期 44-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k] [下载次数:4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黄顺力
甲午战争之后 ,中国社会思潮转型的主要特点就是从注重船坚炮利、声光化电的洋务思潮转向探究西方富强之根本、主张学习西方政治体制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 ,严复引进的西方进化论 ,以及自由、平等、民主思想 ,堪称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史上的里程碑。它标志着中国学习西方的进程 ,不仅从器物文化层次发展到了制度文化层次 ,而且已经临近思想文化的核心层次了 ,并成为吹响近代社会思潮转型最为响亮的战斗号角
2004年03期 46-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下载次数:3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王岗峰
“中体西用”是晚清洋务派的理论纲领。经林则徐、魏源和洋务派冯桂芬、李鸿章至张之洞 ,逐步形成比较系统的理论体系 ,对打破传统中学的封闭状态 ,催化中国文化近代化进程有一定的作用。但其学理方面的欠缺和保守性受到顽固派和维新派的批判。而严复以西方达尔文进化论、斯宾塞社会学等先进理论为思想武器 ,运用中西文化比较方法和缜密的逻辑推理 ,条剖缕析 ,对“中体西用”进行最为深刻、系统的批判 ,充分显示作为“西学第一人”的资产阶级启蒙大师的智慧和勇气
2004年03期 53-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k] [下载次数:18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 王民
严复的“天演”进化论曾在晚清思想界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其最具价值的创造应该是对近代西方学说的选择与汇释。严复选择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是为了建立“天演”进化论的科学基础 ,选择斯宾塞、赫胥黎社会学说的重要目的就是认同生物进化论在人类社会的意义 ,为“天演”进化论的核心观点提供基本内容 ,以迎合当时救亡图存和启蒙社会的需要。严复对达尔文、斯宾塞、赫胥黎三家学说的汇释成为了晚清社会启蒙思潮的理论界石
2004年03期 58-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19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7 ] |[阅读次数:0 ] - 俞政
本文以《天演论》为例 ,证明严复译著影响广泛 ;又以孙宝为例 ,证明严复译著影响深刻。总之 ,严复在近代思想史上的启蒙作用 ,可谓空前巨大
2004年03期 67-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7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周振华
产业结构高度化作为产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是一种结构转换的过程 ,同时也是结构转换的结果。信息化进程中产业融合的出现 ,为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内容 ,从而改变了传统产业结构高度化的线性部门替代的发展路径。本文试图对这一变化进行理论上的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产业融合的结构高度化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信息化 ,以及与此相关的产业结构的知识集约型发展 ,以便使我们能更好地把握信息化进程中的产业经济发展规律
2004年03期 75-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k] [下载次数:6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7 ] |[阅读次数:0 ] - 郭洪涛
我国应将上市公司的国有股表决权证券化为类似于股票一样的国有股表决权信托证 ,并在沪深股市竞价发行后上市流通交易 ,与原有流通股一起共同构成统一的公司控制权市场。国有股控制权的流动化、市场化将有助于构筑国家与上市公司经营者之间的信托关系 ,建立外部控制机制 ,实现政企分开 ,构建股市的用手投票机制 ,促进经理人市场的形成 ,从而改进我国公司治理
2004年03期 8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k] [下载次数:2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福建省社科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研究中心课题组
本研究根据十六大的基本要求 ,探讨全面小康社会的内涵和实质 ,结合国情和福建省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 ,提出评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基本原则 ,运用系统分析思想 ,借鉴、综合现有的国民经济核算、社会人口统计、科技教育统计和环境生态测算等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 ,构建了一个“福建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评估指标体系”,并提出了相应的评价方法。
2004年03期 87-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3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周小亮,何刚,陈文静,姚析佐,郑会青
21世纪初福建省有必要也有可能实现稳定快速经济增长。经济结构调整与体制创新是福建省实现稳定快速经济增长的基本保障与动力源泉。福建省经济结构矛盾的一个深层原因是制度创新的不对称与不互补。要解决福建省经济结构调整中的体制障碍 ,促进经济快速增长 ,必须在深化市场化改革的基础上实现非均衡体制创新模式向均衡体制创新模式大转化 ,努力做到制度创新中对称与制度互补
2004年03期 101-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江国华
宪法是使政府服从规则控制的事业 ;宪法哲学是以人类优良的生活方式为职旨的哲学 ;它是一种实践哲学 ,因而也是生活哲学 ,它来自于人的生活世界。宪法哲学的基本问题在不同的层面上可以分别表现为“人·宪法·政府”、或者“权利·宪法·权力”、抑或“现实·宪法·理想”、甚或是“科学·宪法·正义”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宪法哲学 ,除了传统的哲学方法、历史方法之外 ,还可以运用博弈论、耗散结构论和协同论等自然科学方法论。宪法哲学研究的滞后和薄弱 ,已构成制约中国宪法学发展的瓶颈之忧 ;甚至被认为是中国宪政一直处于无根状态、飘若浮萍的根由之所在。所以 ,宪法哲学的研究对于中国宪法和宪政建设而言 ,具有培土性的意义
2004年03期 110-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5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桑东莉
可持续发展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这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环境资源法的发展 ,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综合决策机制的建立、预防原则的发展、环境资源管理方式的转变、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确立、注重经济手段的运用和促进公众在环境保护中的积极参与。但是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不确定性与实践的难操作性 ,也使中国环境资源法的价值取向出现了一些突出问题 :制度创设上的环保意识冲突、产业转型的内在动力不足和环境公平问题等
2004年03期 122-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6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刘登翰
本文在厘清“一体化”与“多中心”概念内涵的前提下 ,认为“散居”与“多元”是世界华文文学基本的存在与发展形态。“一体”只是研究者对世界华文文学总体把握的一种整合性的研究策略 ,而不是华文文学实体的“一体化”行为和过程 ;而“多中心”是在建立“本土文学传说”过程中世界华文文学多元发展的一种运动方式 ,而不是以区域为限定的“中心”建构
2004年03期 130-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k] [下载次数:1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刘小新
本文认为“文学中华”、“美学中国”、“语种的华文文学”等等具有统合性的基础概念的提出对新兴世界华文文学学科建设是富有意义的 ,它为世界华文文学学科建设提供了学理基础。但在“一体化”、“大同世界”、“文学中华”等等整合性概念支撑下所形成的一种世界华文文学的研究范式和路径即“大同诗学” ,可能已经长期地左右着我们的世界华文文学研究。面对这一状况 ,华文文学研究有必要引入“地方性知识”的研究范式 ,以弥补“大同诗学”可能产生的遮蔽与忽视异质性元素的缺陷
2004年03期 136-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k] [下载次数:2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陈思
本文首先从余文中知识分子忧患意识和泛道德教化倾向方面讨论其精英立场 ,接着就文本肌质进行分析 ,通过其圣词叙述的广泛利用见出精英身份的彻底瓦解 ,最后就其与媒体结盟讨论“余秋雨”文化消费品特征 ,反思文学作品在后工业时代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2004年03期 141-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k] [下载次数:3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陈庆元
明初的“闽中十子”诗派 ,就是福州诗派 ,或者叫晋安诗派。“闽中十子”名单的正式确立 ,当始于袁、马的《闽中十子诗》 ,后来为《明史·文苑传》所袭用 ,遂成定名。《闽中十子诗》是“十子”的诗歌选本 ,而非全本 ,深入研究“十子”,仅读《十子诗》这一选本是远不够的。研究“闽中十子”诗派 ,还应注意“十子”之外的参与倡酬的诗人及其作品
2004年03期 147-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3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薛菁
复肉刑之议是中国古代法律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一场讨论。本文对这场争议之缘起、内容及其影响作了梳理和分析 ,肯定了复肉刑之议在中国古代刑罚体系由以肉刑为中心的旧五刑制度向以劳役刑为中心的新五刑制度的演进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2004年03期 149-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3k] [下载次数:8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叶青
本文把五四时期知识分子作一整体和社会群体进行考察 ,在阐述了五四前夕知识分子特性基础上 ,探讨他们所结成的反对封建主义、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统一战线的思想基础 ,并着重对五四以后知识分子队伍的分化与嬗变的原因加以分析
2004年03期 158-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8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