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放
本文就“科学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是否有东方落后国家可以首先实现社会主义的思想”、“如何评价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是否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当代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到了什么新阶段”等科学社会主义研究中五个有争议的问题作了述评。
2005年01期 4-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9k] [下载次数:16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93 ] - 郑传芳
执政能力是执政党最基本最重要和最关键的能力,中国共产党作为先进的执政党应具备卓越非凡优秀的执政能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一项十分复杂艰巨的任务,执政能力建设是我们党的一个重大的战略课题;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给我们党的执政带来新的问题,资本主义国家执政的新情况给我们带来新的挑战,人们对执政的横向比较给我们带来新的压力,人们对执政评判标准的多样性给我们带来新的困难,我们党在执政方面提出要有忧患意识,是一个清醒的思想认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经历了长期艰辛的探索,积累了成功的经验,四中全会《决定》总结的六条经验是一个科学的总结;执政能力建设同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紧密相联,是一个十分重要和关键的党建领域,我们要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落实到党建工作和各级领导干部的具体工作中去。
2005年01期 1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3k] [下载次数:1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93 ] - 孙文营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务必创新党的执政理论,十六届四中全会对党的执政理论创新表现在三个方面:明确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实现了关于如何确立执政党执政理念的理论创新;重点强调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实现了关于如何理解执政党执政能力基本内涵的理论创新;从不同角度阐释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基本方略,实现了关于如何提高执政党执政能力的方法论创新。
2005年01期 24-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5k] [下载次数:1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56 ] - 陈振明2005年01期 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下载次数:8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0 ]
- 蓝志勇
凤凰城是美国第六大城市,也是全美管理最佳的城市。本文重点描述美国凤凰城在领导能力开发、文化创新、组织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方面的经验,并探讨在不同的行政环境中跨文化移植这些经验的可能性。
2005年01期 30-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7k] [下载次数:13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183 ] - 毛桂荣
日本是行政指导非常盛行的国家。行政指导被定义为非强制的行政行为,其合法性在一些案例中得到司法的支持。行政指导的玄机在于对方的自发的协助和同意。作为非正式的行政行为,行政指导在日本盛行,而且有效地得到执行的原因,文章认为,可追源至日本行政的内部结构特征。本文提示包括性授权,大房间主义,频繁的人事调动,形成了日本官僚制的弱性科层结构。此特征是造成的行政指导的重要原因。同时本文探讨行政手续法中行政指导的程序规定对于行政指导的影响,以具体数据探讨其变化,一并提示行政指导的进一步改革的方向。
2005年01期 38-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7k] [下载次数:8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9 ] |[阅读次数:130 ] - 张康之
公共性是一个历史地生成的概念,它是随着公共领域的出现而出现的,具有公共性的公共行政是晚近才出现的。对于公共行政而言,公共性的概念是与合理性、合法性和代表性联系在一起的,并需要通过这些概念来加以理解。公共性是公共行政的根本性质,它决定着政府的目标和行政行为的取向。当代公共行政需要在对维护公共利益、提高公共服务的品质、鼓励行政人员的创新意识和加强责任感之中来表现公共性。
2005年01期 49-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6k] [下载次数:37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8 ] |[阅读次数:302 ] - 郭小聪,程鹏
财政制度的变迁经历了从专制的王权财政到民主的公共财政转变的过程。预算作为一个重要的财政范畴,基本上也经历了同样的历史发展过程。现代政府预算是近现代政治民主化的产物,其本质特征就是民主性,并以此相区别于古代国家预算。中国现代政府预算是在近现代社会转型的背景下,以“后发外生”的方式出现于清朝末年,由于民主性先天不足,发展艰难。伴随当代中国社会的民主化进程,政府预算的民主化程度有必要也有条件加以提高。
2005年01期 56-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9k] [下载次数:12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1 ] |[阅读次数:156 ] - 陈振明
,王海龙2005年01期 63-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9k] [下载次数:16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208 ]
- 郭铁民2005年01期 69-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k] [下载次数:7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48 ]
- 郭铁民
产业融合是一种新的经济现象,对产业发展和产业经济理论产生了巨大的深远的影响。产业间互相渗透具有内在成长性,正在促使现有产业的边界重新划分。产业融合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一定的内在规律性。产业融合往往催生一个新的产业。根据产业融合理论,我们应对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有新的认识。推动我国工业化进程,走新的工业化道路,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是要走产业高度分化与高度融合并存之路。
2005年01期 7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2k] [下载次数:6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1 ] |[阅读次数:189 ] - 周振华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外包和模块化越来越成为产业关联深化的主导型式。在这一变化趋向背后,实际上是产业关联的基础发生了以物质流为主导向信息流为主导的重大转变。在这种产业关联深化过程中,结构动态平衡越来越取决于产业部门信息化水平的平衡发展。
2005年01期 76-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6k] [下载次数:5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149 ] - 简新华,朱君丽
结构调整是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主线,产业结构调整则是结构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产业是企业的集合,产业结构调整任务的完成需要企业行为的配合。结构调整中不同产业会有不同变化,产业的不同变化与产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因此不同阶段不同产业中的企业必须选择不同的战略。处于进入期和成长期产业内的企业,应该利用扶持政策正确选择进入时机和方式,树立产业先见的战略观,促进行业规则形成,开拓供应销售渠道,实施产业合作,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实现规模经营;处于成熟期产业内的的企业,应该降低成本,获取竞争优势,采取产业延伸战略,缩减产品系列,合理实施转移战略;处于衰退期产业内的企业,应该实行战略创新,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企业,合理选择退出战略。
2005年01期 82-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4k] [下载次数:4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138 ] - 林善浪
本文以彩色电视机和电冰箱为例,分析了家用电器的产业生命周期特征和发展趋势,认为家用电器的产业生命周期可能呈现“扇形”状态,农村需求和出口需求是影响家用电器产业生命周期今后发展的主要市场因素,技术变革和产品升级是影响家用电器产业生命周期变化的关键,产业重组是家用电器产业的主导方向。
2005年01期 88-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0k] [下载次数:15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2 ] |[阅读次数:119 ] - 周宁2005年01期 98-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下载次数:9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183 ]
- 周宁
七个世纪西方不同文本塑造中国形象,相互参照、彼此引证,已经形成一种观念传统,其中有连续与承继,也有变异与断裂,探讨这一形象传统的生成演变过程及其不同的意义侧面,提出1250年作为西方的中国形象史的起点、1750年作为重要转折点,分析中国形象的思维方式、话语体制、权力结构,及其乌托邦或意识形态意义,最终描绘出西方的中国形象史研究的基本前提、主要问题与学科领域,为西方的中国形象史研究提供一份地图。
2005年01期 100-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4k] [下载次数:73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3 ] |[阅读次数:351 ] - 王岳川
经历一个世纪的拿来主义,开始走向新世纪的文化输出主义。发现东方与文化输出,成为21世纪中国的文化战略。在东西方文化平台上,世界需要重新“发现东方”,发现中国文化的东方生态文化魅力;而中国也需要面对世界,“发现”并“重释”东方,读解自身的文化之谜,重建文化自信,形成良性互动式的文化输出,达到人类文化总体性平衡。
2005年01期 109-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7k] [下载次数:14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1 ] |[阅读次数:119 ] - 姜智芹
一国文学中对异国形象的塑造通常并不是现实的客观呈现,而是具有乌托邦或意识形态色彩,前者重在颠覆、质疑本国的现实,后者旨在维护、保存本国的秩序。中国既是英国作家颠覆、质疑本国现实的理想国,发泄不满、寄托希望的救赎地,也是他们整合自身、彰显自我的对衬物。自中世纪以来,中国之于英国作家一直作为这样一个他者被想象,被塑造,被赋予颠覆与维护两种功能,被置于乌托邦和意识形态两极间的张力上。
2005年01期 117-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9k] [下载次数:20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6 ] |[阅读次数:183 ] - 张一兵
本文主要讨论了齐泽克《意识形态的崇高对象》一书中的物化信仰问题。在这个拉康式的后马克思思潮的代表人物那里,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成了拉康式的物化信仰指认,这种物化信仰支撑着意识形态幻象,而幻象则缝合着本不合理的资本主义社会现实。
2005年01期 123-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6k] [下载次数:15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202 ] - 王海明
道德终极标准是产生和推导其他一切道德标准的道德标准,是解决一切道德标准冲突的道德标准,是在任何条件下都应该遵守而不应该违背的道德标准,因而也就是绝对的道德标准。它是由若干标准构成的道德标准体系:一个总标准和两个分标准。总标准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遵循的道德终极标准:增减每个人的利益总量。分标准1,是在人们利益不发生冲突而可以两全情况下的道德终极标准,亦即所谓的帕累托标准;无害一人地增加利益总量。分标准2,是在人们利益发生冲突而不能两全的情况下的道德终极标准:“最大利益净余额”标准———它在他人之间发生利益冲突时,表现为“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标准;而在自我利益与他人或社会利益发生冲突时,表现为“无私利他、自我牺牲”标准。
2005年01期 128-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8k] [下载次数:5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44 ] - 杨立英
本文试图从政治哲学视阈下的公民社会的特性出发,解读公民道德人格的本质规定。指出公民社会是确证了“公民身份”的社会,而公民道德人格则是公民社会伦理价值生态在社会主体内在人格向度的折射。建基于公民社会及其人伦价值生态特征,公民道德人格只有在主体性与主体间性、契约精神与德性精神、多元范式与一元价值的统一中,方能得以科学地读解与诠释,而中国公民社会发展中的公民人格塑造,也只有在三对矛盾范式的辩证致思中找到科学理路。
2005年01期 139-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7k] [下载次数:4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121 ] - 杨楹2005年01期 145-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3k] [下载次数:8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17 ]
- 关今华
本文从以人为本的理念来审视民法调整对象的确立和变化的历程,展示了人身关系进入各国民法典的不同表现形态,揭示了学者们对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重要性的理解不同;作者着重研究人身关系前置定位更能体现人本价值,反映在理论上,应当坚持“人法”摆在“物法”之前,“以人带物”,协调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和谐,从而实现以人为本的立法宗旨。
2005年01期 158-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2k] [下载次数:7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4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