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学术

访问量:532998
日访问量:89

  • 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政治文明的协调发展

    虞崇胜

    2005年02期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k]
    [下载次数:2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72 ]
  • 论和谐社会与政治文明

    彭庆军

    和谐社会是指基于一定的社会正义与共识,能通过有效的制度化途径化解社会冲突以及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冲突,从而达到平等与效率相对平衡的良性社会发展状态。政治文明则是指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进步状态。社会和谐是政治文明的社会基础,政治文明是和谐社会形成的有效保障。就当今中国而言,国家的发展应优先于社会的演变。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对于促进和谐社会的形成具有关键性作用。

    2005年02期 7-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5k]
    [下载次数:3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128 ]
  • 和而不同:和谐社会政治文明的精髓

    虞崇胜

    政治文明与和谐社会有着不可脱离的密切联系。政治文明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和谐社会是政治文明追求的重要目标。在政治文明体系中,有一种可以称之为精髓的东西,这就是“和而不同”。所谓“和而不同”,意思是说首先要承认不同(差异),在“不同”的基础上形成的“和”(和谐)才能使事物得到发展。这也就是说,“和谐”是目的,但“和谐”的前提是“不同”,是多样性的存在,没有“不同”,没有多样性,就无所谓“和谐”。由是可知,“和而不同”———堪称人类文明的最高境界,从而也就成为和谐社会政治文明的精髓。

    2005年02期 1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6k]
    [下载次数:5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86 ]
  • 妥协理性与社会和谐

    龙太江

    妥协是解决社会冲突的基本方式之一,一个存在尖锐对立而又不能通过适当让步与妥协达成一致的社会,不仅社会发展难以实现,即使是社会存在本身都有可能成为问题,妥协由此而成为社会必需的一种公共理性。妥协是相关行为主体在特定背景下的一种理性选择,妥协也是有着深刻的理性基础的。妥协有足够理由成为一种维持现代民主社会必需的公共理性,妥协理性对民主社会的健康运转有着重要的意义。社会和谐的实现需要公共理性的培育与升华,妥协理性正是社会和谐所必需的公共理性的基本内容之一,我们应该抛弃对妥协的传统偏见,以一颗平常心对待妥协。

    2005年02期 18-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2k]
    [下载次数:6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7 ] |[阅读次数:125 ]
  • 构建公民社会:和谐社会政治发展的路径选择

    叶长茂

    由于转型社会很难避免的腐败、利益分配不公及发展不平衡等问题的存在,我国的社会利益分化以及由此所导致的利益冲突日益加剧,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在此背景下,党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可以说是一项战略性、前瞻性的政治考量。这个目标的提出,对于我国改革的顺利进行和社会的健康发展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然而,构建和谐社会并非轻而易举的事情。它不仅有赖于和谐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文化关系的建构,而且还有赖于公民社会的建构。从一定意义上讲,构建公民社会是和谐社会政治发展的路径选择。

    2005年02期 24-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k]
    [下载次数:6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1 ] |[阅读次数:159 ]
  • 政府绩效评估的民众基础及其改善

    孟华

    西方国家的政府绩效评估有着深厚的民众基础,民众的监督与支持是这一实践产生并得以发展的重要基础。本文分析中国政府绩效评估的民众基础状况,探究这一基础对政府绩效评估的影响,并针对民众基础发展的瓶颈提出了改善措施。作者指出,在目前我国,政府绩效评估的民众基础相对薄弱,民众监督政府的意识与行为欠缺;而民众的持续监督与支持不但有助于政府形成公共责任机制,而且也能从政府外部为这一实践的推进提供积极的社会和舆论基础。薄弱的民众基础是中国政府绩效评估进一步发展的重大阻碍,它不但不利于绩效评估的健康推进,也不利于这一实践的持续发展。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并找到切实可行的措施来改善我国政府绩效评估民众基础。

    2005年02期 29-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2k]
    [下载次数:8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6 ] |[阅读次数:180 ]
  • 契约型政府信任关系的形成与意义

    程倩

    近代社会,人类的信任关系从习俗型的信任关系转为契约型的信任关系。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信任关系也是工具理性的体现。契约型信任关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同时契约型信任关系也在人类信任模式上实现了变革。但是,在本质上,契约型信任关系是人与人疏离和不信任的结果,是形式化和工具化的信任,揭示近代以来人类信任关系的这一性质,其目的是要扬弃这种信任形式,恢复人类信任关系中的实质性内容。

    2005年02期 33-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7k]
    [下载次数:7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143 ]
  • 公共责任与官员问责制

    陈芳

    源于西方政治的问责制(GovernmentAccountability),如今在中国已成为现实,正在推行。为了理解官员问责制的内涵,对于英文“accountability”初始涵义,以及“责任”、“公共责任”等相关概念的考察就成为必要。本文在分析了这些概念之后认为,公开、民主、公平和效率是当前我国的官员问责制所追求的目标;而官员问责制的基本内涵有:政府官员应对其已履行的责任向人民汇报说明;对没能履行的责任要接受民众的问责;来自政府系统内部的问责;来自法律法规的问责及来自自身的问责。显然,把握问责制的这些内涵,对于我国官员问责制的成功推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05年02期 39-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8k]
    [下载次数:11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5 ] |[阅读次数:102 ]
  • 公共选择视野中的政治参与

    陈粟

    本文尝试将公共选择理论中“经济人”假设和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中系统理论相结合,从逻辑上考察微观的平民选择政治参与行为的偏好对宏观政治系统稳定和演化的影响。政治参与中的个人同样具有“经济人”的性质,在纯粹利益动机下,个人在主观上没有主动向政治系统输入(政治)资源的愿望,而是无偿地消费政治系统提供的公共产品;政治系统则通过制度方式约束个体的政治行为的成本远远大于个人消极的选择成本。因此,在制度与个人之间形成了一对不对称的博弈。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论题展开分析:(1)政治参与中的个体所具有的“经济人”特征;(2)“经济人”的微观行动与宏观制度间的不对称博弈;(3)政治活动中“经济人”的偏好选择所产生的宏观效应;(4)政治参与和政治系统发展间的关系。

    2005年02期 45-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7k]
    [下载次数:4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175 ]
  • 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间区域公共管理——起源、特点与实践模式

    李学

    当今世界,在全球化背景下,区域一体化日益突出,这对世界政治经济的形态产生了重大影响。区域一体化的发展要求参与国将国家主权部分让渡给共同建立的超国家机构,通过一系列的协议和条约形成具有一定法律约束力和行政管理能力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实现权利和义务平衡,从而引发一系列的国家间区域公共管理问题。如何解决区域发展中涌现出来的各种公共事务,这已成为各成员国日渐关注的一个重要议题。本文从国家间区域公共管理的起源入手,分析国家间区域公共管理的内涵及特点,并对当代国家间区域公共管理的实践进行梳理,探询当代国家间区域公共管理的成功经验,为国内的区域公共管理提供可资借鉴之处。

    2005年02期 50-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5k]
    [下载次数:5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72 ]
  • 行政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的探索与实践

    陈振明,朱仁显

    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积极探索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行政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促进该专业由传统的学术型(理论型)向应用型(实务型)的转变。这一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不仅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创新性,而且富有成效。本文就其成果内容、创新所在、改革成效作了阐述。

    2005年02期 54-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k]
    [下载次数:13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239 ]
  • 检察机关直接受理侦查案件实行人民监督员制度研究

    福建省人民检察院、福建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课题组

    人民监督员制度在监督性质、监督范围、监督内容和监督权限等方面显现特色。在制度运作中,还存在着制度规范设定中的矛盾,此外,在人民监督员制度与现行刑事诉讼制度衔接方面,亦有一些需要探讨的问题。进一步完善人民监督员制度,可以从制度框架本身入手,可以加强相关的配套保障制度。

    2005年02期 58-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9k]
    [下载次数:2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179 ]
  • 哲学与治学

    “青年哲学论坛”部分成员

    2005年02期 69-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5k]
    [下载次数:1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80 ]
  • 关于资本的哲学思考——读《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

    孙承叔

    资本问题是市场经济的核心问题,没有资本也就没有现代意义的市场,本文针对资本问题上的两种不同倾向,结合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全面论述了资本的本质、资本的文明面、资本的趋势、资本的生产性、资本的内在矛盾和资本的权力,以探索马克思资本理论的当代意义。

    2005年02期 84-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6k]
    [下载次数:31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3 ] |[阅读次数:181 ]
  • 朱熹哲学的生命意识

    朱人求

    本文试从生命哲学的视野对朱熹宏大的思想体系作一整体通观,认为,朱子哲学的形上建构、现实依托和历史文化传承都以生命为核心,生命成为其哲学最本质的内在链结。在朱熹精心构筑的本体世界、现实世界和历史文化世界中,人的本体生命意识、现实生命意识和文化生命意识相互贯通、相互支撑,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生命形态。朱子对人的生命存在和生命意识的理性反思,对形上与形下、历史与现实的生命关切也形塑了其哲学的人学特质。

    2005年02期 94-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4k]
    [下载次数:4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53 ]
  • 对中晚明书法变革思想原因的重新阐释

    周睿

    本文对以往书法史某些流行的重要观点提出质疑,试图通过对“浪漫主义”西方文化内涵的分疏以及明代史和明代哲学的考察,对中晚明书法变革的内在思想原因重新进行阐释:在准确把握心学的基础上透视它对中晚明士人人格的深刻影响,以及这种道德人格气象对书法审美风尚的改变,对传统二王帖学模式的强烈冲击和改造。由此,为当下的书法研究和创作提供一种历史的人文的启示。

    2005年02期 99-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8k]
    [下载次数:4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176 ]
  • 福建省总体消费与收入的关系分析和政策建议

    吴承业,陈燕武

    研究居民消费和居民收入之间、政府消费和政府财政收入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机制,对于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是大有益处的。本文运用协整理论分析福建省居民消费和居民收入之间、政府消费和政府财政收入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问题,并建立了长期均衡方程和相应的误差修正模型,并就模型分析进行提出政策建议。

    2005年02期 105-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4k]
    [下载次数:1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71 ]
  • 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的Logistic模型

    余立凡,曾五一

    为了建立合理有效的财务危机预警模型,本文首先对所选择的财务比率进行因子分析,以克服变量之间的多重共线性而又尽可能地保留原始指标的财务信息。在此基础上根据所得到的因子得分进行Logistic回归得到了财务危机预警模型。最后通过回代检验和测试样本的检验,我们发现这个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准确性。

    2005年02期 110-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6k]
    [下载次数:9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6 ] |[阅读次数:125 ]
  • 关于科技发展与经济全球化关系的理论思考

    李闽榕

    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也是当前世界经济和政治中的一个热点问题。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深入研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及影响必须研究科技发展问题。

    2005年02期 115-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4k]
    [下载次数:4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30 ]
  • 农村新型工业化与创新体系建设

    王志雄

    我国农村工业化大多数以数量型外延扩张为主,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式生产为主,农村资源与环境被严重透支,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现,形成了沉重的生态负债,进而直接影响到农村和全国的可持续发展。从1989年和1995年两次乡镇工业污染源调查中,乡镇工业污染量约占全国工业水污染量的三分之一、大气污染量的二分之一及固体废物污染量的40%,其“三废”污染的直接经济损失达到了350亿元,约占全国污染破坏损失总量的三分之一强。因此,农村工业化必须调整战略思路,不能再走传统的工业化道路,而必须要在可持续发展观指导下走出一条减量化、集约化、信息化的持续、协调、健康的发展新路,即农村新型工业化之路。而农村新型工业化不同于传统农村工业化,必须在组织、技术和环境资源管理上进行创新。

    2005年02期 120-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7k]
    [下载次数:1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65 ]
  • 依托企业集群行业公会:中小企业融资互助担保的新构想

    洪金镖

    在长三角、珠三角和闽南等中小企业集群特征比较突出的地区,依托行业公会发展中小企业互助担保机构是在当前我国财政状况和信用水平条件下的一种现实选择。本文从多个层面上论证了依托企业集群行业公会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互助担保的必要性和现实可行性,并对依托企业集群行业公会发展中小企业互助担保机构的模式提出了设想建议。

    2005年02期 129-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k]
    [下载次数:4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3 ] |[阅读次数:135 ]
  • 见微知著的闽台区域研究——《闽台区域社会研究》评论

    郭志超

    汪毅夫新著《闽台区域社会研究》从惯习和乡约分析闽台文化的同一性和差异性,从地域历史人群透见闽台区域社会的一体性,从学术传布、语言推广论述中华文化由中心向闽台的漪动。本文对该著的这三个分论题的研究进行评论,勾勒出见微知著的研究方法,指出:该著突出地体现了闽台区域历史文化研究领域,从宏大论述向深入分析、从感悟思维向分析概括、从全方位扫描向专题纵深的重要转向。

    2005年02期 133-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k]
    [下载次数:1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5 ]
  • 经济学思维方式的特质与创新

    张作兴

    本文试图对经济学思维方式作个较系统考察;研究了思维方式与经济学之间的相关性和重要性。通过对经济学思维方式的历史回溯,初步揭示经济学思维所具有的过程抽象性、内涵时代性、方法多元性、结构层次性和学科交叉性等重要特征。文章对西方经济学核心理念和主要思维工具作了精简评述,着重阐述了每种方法的内在特定性和时空相对性。文章强调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科中,要扬弃借鉴、跟踪研究、综合运用西方经济学的科学思维方式,尤其是方法论层面上的分析方法和思维工具,不能过分迷信某种方法包括数学这种被广泛运用的思辩工具,以期在基本构架、素质造就、战略思维等方面寻求创新。文章还对如何培养新时期经济学者提出了若干建议。

    2005年02期 137-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0k]
    [下载次数:6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27 ]
  • 反思“新批判主义”

    詹艾斌

    新批判主义是邓晓芒先生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针对新保守主义文化思潮而提出的一种思想主张,其宗旨被归结为对五四精神的继承和超越。论文从新批判主义对五四精神与鲁迅的解读、对中国现实问题从而是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思考及其探寻与建立独立个体人格三个方面进行了反思。新批判主义以西方文化和经验为参照系的基本立场偏离了中国传统尤其是当下中国国情,这是一种不成熟的现代性态度,不能说它完全有利于当代中国文化全面而合理的建构。

    2005年02期 144-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6k]
    [下载次数:3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0 ]
  • “媚俗”正义

    耿涛

    昆德拉用小说艺术的形式重新为我们摊开了虚无与独断这一时代文化难题的生动图景。昆德拉藉媚俗所谈论的实际上是摆脱虚无-独断之争是否可能及如何可能的问题。在这文化难题辐射之下,昆德拉为我们隐逸地开启了一条出路。对这条出路的理解必须回到对“真诚”、“真实”、“趋真”三个向度的贞别,即:昆德拉的“媚俗”实际上是将真诚的性情、感动等同于作为“最高的好”的“真实”,消去了“趋真”这一践履意义上的动态的心灵的内在祈向这一度,从而造成独断;而反抗媚俗的“轻”实际上将这等同于“真实”从而坐实化、定势化的“真诚”连同“真实”这最高的价值本身一同否定掉,从而造成了虚无。走出“虚无—独断之辨”的真正出路在于守住“趋真”这一向着“最高的好”(真实)的永无终止的践履着的内在祈向。这是反抗“执着于定势”的媚俗所开示给我们的超越虚无-独断文化难题的真义。

    2005年02期 150-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7k]
    [下载次数:5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04 ]
  • 朱光潜理想观众说辨难

    陈洪杏

    朱光潜在《悲剧心理学》中要求理想观众既分享审美对象的生活,又不完全失去自我意识。这一观点可分别溯及立普斯-谷鲁斯的移情说和缪勒·弗莱因斐尔斯-狄德罗的旁观者论,但朱光潜并未区别作为实体的对象和作为表象的对象,遂远离了立普斯的“移情”,与狄德罗一样否认审美主体在“移情”的瞬间即已“旁观”、在“旁观”的刹那即已“移情”。此一观点还可追至作为它的理论神经的布洛“心理距离说”,但朱光潜与布洛均未自觉到心理距离并不足以成为审美的底蕴。

    2005年02期 156-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5k]
    [下载次数:1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06 ]
  • 法的合法性视野中的中国传统法文化

    潘丽萍

    法律必须被信仰,而对法律的信仰是建立在对已有的法律合法性确认之上的。当前我国存在的法的合法性问题,其重要原因之一是现代法治观念与传统法文化的关系问题没有根本解决。法治要唤起并维持人们对它的“合法性”信仰就必须重视传统法文化的作用。如何从法的合法性视野中重新认识中国传统法文化,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创造出一套融合传统观念与现代精神为一体的中国特色的现代法文化,将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又一贡献。

    2005年02期 162-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0k]
    [下载次数:3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82 ]
  • 让与担保法律构成再论析

    陈祥健

    让与担保的法律构成从早期的“所有权构成说”占主流地位,演进到现在的“担保权构成说”占主流地位,这加快了让与担保物权化的趋势。因此,从趋势和个性上看,让与担保应定性为独立的担保物权。但是,担保物权的定性并不改变其“非典型性”和“非定限性”的特征,让与担保仍以其“转移所有权”之形式区别于抵押权、质权等典型的担保物权。这就决定了只能采取单独制定民事特别法的模式解决让与担保的立法化问题。

    2005年02期 169-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6k]
    [下载次数:6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145 ]
  • 股东投票代理权征集制度的效用——法经济学分析

    陈明添,张学文

    股东投票代理权征集机制通过集中分散的中小股东的投票权,能够缓和股东之间存在的集体行动困境。但是,成功的代理权征集却会在征集者与被征集者之间产生严重的代理问题。因此,代理权征集机制并不是改善公司治理的灵丹妙药。而且,代理权征集法律规则效用的发挥离不开特定公司治理结构的支持。

    2005年02期 175-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9k]
    [下载次数:6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9 ] |[阅读次数:221 ]
  • 下载本期数据